人權Discovery書展圓滿落幕 跨界講座提供多元視野 讓人權成為生活養分
報新聞/編輯部
為期六天的2025台北國際書展在9日圓滿落幕,人權館在書展最後的週末六、日兩天舉辦四場精彩講座,議題橫跨文學創作、繪本出版及影視製作,吸引眾多讀者與會交流。人權館表示,藉由書展呈現館內各式研究、出版成果及文創商品,引導社會大眾看見人權議題的各種開展可能,也提供新銳創作者一個展示的舞台。
人權館指出,根據書展期間銷售統計,在眾多本館出版品當中,尤以繪本《牆外的牆》、《長頸鹿總統》、《發現》及小說《反重力》、《殘骸書》深受讀者喜愛,其他像是歷史人物湯德章傳記漫畫(臺文版)、政治檔案、臺灣與中國關係等主題的書籍也獲得不少關注;文創商品則以實用導向的L夾及黃銅尺最受到喜愛。
8日下午,美術設計尤稚儀和美術指導賴勇坤分享在製作客家電視臺旗艦劇集《星空下的黑潮島嶼》時如何再現綠島新生訓導處。賴勇坤表示,人權館綠島園區由陳孟和前輩所指導製作的模型,以及同時期相近類型的影視作品,都是他們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實際搭景還是會依劇情需要及動線考量,調整相關設置」,例如司令台便因為現地空間有限而稍微縮小。尤稚儀則以劇集裡翻模製成的咾咕石為例,說明場景還原必須不斷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做平衡。
美術設計尤稚儀表示,當時綠島新生做什麼,美術組就跟著做什麼,只是作業時間更加有限,無法像新生前輩那樣花上好幾年時間製作。她相當佩服新生在當時克難的環境底下做出望遠鏡用的透鏡、小提琴、板凳等等物品,美術組為了還原這些東西,還必須查找書籍、看教材學習,但前輩們彷彿什麼都會,自己就能做出來。
排灣族散文家利格拉樂‧阿
則帶來她在人權館擔任駐館藝術家期間,從原住民視角出發的白恐書寫創作成果。利格拉樂‧阿
表示,目前的政治檔案並沒有依照族群分類,必須逐筆透過戶籍去判斷是否為原住民身分;即使找到了名字跟住址,還必須透過各種訪查、詢問,有時還得透過頭目協助,才可能找到當事人或是相關的親屬來分享生命經驗,過程相當不易。
利格拉樂‧阿
表示,在訪談過程中,很多政治受難者都曾表示他們「永遠都感覺的到窗外有一雙眼睛在看著自己,在聽你說話」,深刻感受到威權統治對於原鄉的威嚇與監控所帶來的影響極為深遠,即便今日也依然不散。因此,她希望這部創作能協助原鄉認識自己,開始敢於回身討論白色恐怖。
插畫家cincin chang與文字工作者劉維人對談其歷時近四年的繪本新作《長頸鹿總統》。cincin chang表示,這本書的創作源自於她想了解集體創傷的起因、解開世代衝突,希望找到一個溫柔的方式與父母對話。她想透過這本書來傳達威權是如何產生及被接受,並以容易理解的視覺方式來突破人權故事的框架,期待讀者享受荒謬的劇情節奏與劇情翻轉的樂趣。她在回應觀眾詢問如何引導小朋友學習時表示,媒體素養非常重要,不應盲目相信,更不能停止思考,並以繪本中鸚鵡這個角色為例,說明在威權體制底下,替威權服務的媒體也是一個很重要、值得注意的角色。
9日書展活動壓軸由詩人鴻鴻主持,邀請詩人向陽與陳允元分享將於下半年出版發行的《暗房與光:臺灣白色恐怖詩選》,吸引滿場文學愛好者與會,入選詩人呂美親、Cidal 嚴毅昇,以及雙囍出版社廖祿存主編也到場聆聽。這本詩選一共收錄180首詩,分成上下兩卷。詩人向陽指出,在充滿禁錮的年代,文學家如何看待白色恐怖、如何反映社會傷痛,有重要意義。詩人陳允元則提到,相較於散文及小說,詩這樣的文類體裁更善於表現白恐時代下難以覺察但又廣泛存在的精神痛苦與暴力形式。
陳允元指出,暗房與光的標題取自詩人李敏勇兩首完全相反的代表性詩作〈暗房〉及〈底片的世界〉,可以看見創作者如何用詩來繞路,記錄,發聲。他也以商禽〈長頸鹿〉一詩為例,看起來有趣、超現實的內容,其實是監禁狀態下的描寫,說明「白色恐怖詩」在許多時候難以釐清邊界,一如林亨泰〈風景no.2〉的防風林隱喻。「因此,」陳允元表示,「這部詩選不但是一部白色恐怖相關主題的詩選,也是一部以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作為視角、框架、問題意識下的臺灣現代詩史。」
人權館感謝民眾蒞臨書展現場,以行動支持人權教育的推廣,未來人權館將持續透過出版、展覽與各式教育推廣活動,深化社會對人權議題的關注,讓人權扎根於生活,讓過去的歷史作為現代的借鏡,成為推動未來的動力。
The post 人權Discovery書展圓滿落幕 跨界講座提供多元視野 讓人權成為生活養分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 記者: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