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不夠用!台灣核去核從?面臨返核關鍵抉擇

圖:財訊雙週刊提供

財訊雙週刊


2025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台灣將正式進入零核時代。不過,為了淨零減碳、確保能源自主安全,以及滿足AI時代的電力新需求,「返核」的思維正在台灣產業界發酵中。


全球核能發展屆滿70年,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特別製作「全球核能70年省思」專題,獨家專訪曾經也是反核青年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他在接受《財訊》專訪時表示,發展綠能不代表要排擠核能,他支持的是「核綠共存」;他並列舉核能對台灣重要性,尤其是能源的背後代表的就是國家競爭力,「電力成本就是國家成本」,因此他主張台灣應該從「反核」走向「返核」,才能強化台灣的能源韌性。


《財訊》報導指出,英國、丹麥、瑞典、義大利,甚至亞洲的日本與韓國等國家,過去曾經力行在能源結構中「去核」,過去三年來,相繼宣布重新投入核電,或是為既存核電廠延役。更不用提原來就持續發展核能的美、加、中、俄、瑞士,以及工業正發展起飛的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和東南亞,紛紛提出新建核電廠計畫。


「返核」思維正在全球快速發酵。國際能源署(IEA)在發布的最新報告《邁向核能新時代之路》(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指出,2023年全球核能投資增加約650億美元,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核能發電量也在歷經2011年的福島核災與2021年的新冠疫情之後,持續攀升,將於2025年創下新高,在全球能源占比將成長至10%。


充足的低碳能源,已成為兼顧經濟發展和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條件,全球科技龍頭近年也紛紛投入核電廠的開發。根據《財訊》報導,包括微軟、谷歌以及亞馬遜等科技大廠,已都搶先布局小型核電反應爐,將核能納入供電結構。


各國為強化核安機制,已提高核能相關法規要求,核電廠設計朝向以核能事故的預防、保護、緩和三項並重原則,降低事故發生時的安全疑慮。尤其美國為了加強對新型核能機組的安全監管,並啟動了設計認證制度(Design Certification)。在設計基礎下,反應爐的爐芯熔毀機率在第二代核電廠平均已低於十萬分之五,而西屋所開發的第三代先進壓水式反應爐更低於千萬分之三。


核電擁有不排碳、穩定供電的優勢,但新世代反應爐卻還不具備商業化條件,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就在此時開始受到矚目。由於規模縮小,若發生事故,損害程度也較低。這些特色,讓各國紛紛以SMR作為新世代核電技術競賽的主力。


面對國際核能新世代的開展,台灣想跟上腳步,或是置身事外?現在就是關鍵的抉擇時刻。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731期】



The post 綠電不夠用!台灣核去核從?面臨返核關鍵抉擇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