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炎熱與詩中的清涼/劉光軍

夏日的炎熱與詩中的清涼/劉光軍

劉光軍

在炎炎夏日裏,一切都如同著了火一樣烤的又滾又燙。燥熱極容易讓人產生煩躁,似乎昔日的一切都發生了扭曲,脾氣也一樣,無論看那兒都覺得不順眼。生活就像是鐵石之間的碰撞,滋啦啦地直冒火星子。於是,生活在暑氣裏的人們開啟了“自救模式”。有的人選擇了電扇、空調,有的人選擇了游泳館、游泳池,也有的人選擇了山林河邊。但是這樣的選擇只能降低物理上的溫度,讓自己的身體感受到一時的快意。但卻無法像詩人那樣可以走進心底的清爽。

北宋詩人蘇舜欽在炎陽如火的夏日中午,於暑氣中尋覓那一絲清涼。寫出了句句帶清涼,聲聲有愜意的《夏意》一詩:“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在夏日裏一處幽深的庭院裏,詩人側臥在鋪於地上的竹席上,透過簾子看著盛開的石榴花,感覺到清涼而愜意。庭院中陽光正烈,可濃厚的樹蔭下的詩人,大夢初覺,就連耳邊傳來的黃鶯的啼叫聲,似乎都帶有一絲絲綠葉間的清涼。

腹有詩書,氣定神閑,炎炎驕陽,有奈我何?

再來看宋朝的楊萬裏的《夏日追涼》一詩: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當夏天到了暑伏的時候,單純的炎熱開始變得潮濕起來。空氣不僅有溫度,更是又添加了濕度。那種又熱又潮又悶的感覺真是一種煎熬。白晝有太陽熱倒也罷了,卻最怕的就是到了夜裏,那種熱依然沒有絲毫的減退。就連樹上的蟬熱得也無法安靜下來,時不時地去叫上一陣子,斷斷續續的,更加增添了人們的煩躁。

宋朝時期的詩人楊萬裏到了晚上,熱的根本無法入睡,他就獨自推開屋門來到院子裏,站在月光下麵,以尋求如水月色裏的清涼。這時候,他無意中聽到不遠處的竹叢樹葉間傳來了幾聲蟋蟀的叫聲。詩人聽後,浮想聯翩,突然從中悟出了一絲清涼之意。他不由得詩興大發。“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種詩人眼裏的清爽,不是人人都能夠體味得到的,這是一種詩人心靈與大自然的碰撞而產生的一種超自然的清爽,是一種詩人精心編織的意境。心中寧靜,清爽自生。是一種摺扇搖不出,凡夫得不到清爽。

與此相同的還有唐時的白居易的《銷夏》: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由此更能體會出詩人度過炎暑的特有方法和超然物外的奇思妙想。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