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調勻生活的味道/石衛東

鹽:調勻生活的味道/石衛東

石衛東

鹽是人類的好朋友,一時一刻也離不了。

鹽這個字,始見於戰國金文,本義指食鹽。《說文解字》曰:“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周禮》曰:“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鹽,作動詞用時,讀yàn,去聲,有兩層意思:一是用食鹽醃制。《禮記》曰:“屑桂與薑,以灑諸上而鹽之,乾而食之”;二是被海水、鹽水等淹、浸。陸遊《東窗小酌》詩:“蠶妾趁時爭鹽繭,農夫得雨正移秧。”

對於鹽的深挖和研磨,古代經典極盡所能。方回《秋風歌》曰:“鹽亭網戶十萬許,潮頭三丈一掃空”;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曰:“溪頭洗擇店頭賣,日暮裹鹽沽酒歸”;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曰:“魚鹽滿市井,布帛如雲煙”;和凝《宮詞百首》曰:“如水如魚何際會,盡言金鼎得鹽梅”;周邦彥《少年遊》曰:“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陸遊《小疾》曰:“並海魚鹽聚,入秋風雨頻”;梅堯臣《依韻和李察推留別》曰:“詩言留彼美,欲和慚無鹽”;蘇軾《雪後書北臺壁》詩曰:“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這些詩句,或敘,或描,或論;或寫真,或戲謔,或做喻。鹽的故事散落經典,躍然紙上。

在現代科學文化方面,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化學科學引入中國後,把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所組成的化合物命名為“鹽”。

食用鹽的顏色,與雪的顏色是一樣的,都是潔白的,純正的。雪白是鹽的質地和本色,以及它作為奉獻者的堅持。缺少了雪,似乎會感到欠缺了兒童的樂趣和童年味道。而鹽,是萬萬不可或缺的。

鹽是熱愛生活的人士從艱苦中找尋樂趣的好幫手。抗戰時候,汪曾祺在雲南住過,口味兒受雲貴影響大。他說:“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他在南菁中學上學時很喜歡吃的一種零食:“江陰出粉鹽豆。不知怎麼能把黃豆發得那樣大,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白,極酥松,一嚼即成細粉,故名粉鹽豆。味甚雋,遠勝花生米。”“吃粉鹽豆,喝白花酒,很相配。我那時還不怎麼會喝酒,只是喝白開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裏,喝水,吃豆,讀李清照、辛棄疾詞,別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過兩年,星期天多半是這樣消磨過去的。”

生活的內涵,就是教育研究的對象;生活的外延,也是教育的目光所及。生活怎樣才有趣?抗戰時候,是每位國人的刻骨銘心的時期,生存多險境,生靈多塗炭,生活多磨難。汪曾祺靠鹽營養了生活,滋養了掌故,留下了美談。

萬事有度為完美。曾仕強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長壽的國學大師。對於上了年紀的人養生,他提出三句話的建議:絕對不要吃好;絕對不要吃飽;絕對不要跌倒。他說,人一旦上了年紀,一定要吃得雜一點,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雞蛋牛奶,都要吃一點,這樣才能營養均衡。但他同時建議:辛辣高鹽一定要堅決戒掉,否則會“鹽重傷身”。我的老朋友劉躍軍老師也提出了“減鹽”的好方略:“用不太辣的洋蔥代替鹹菜。”他說:“洋蔥本身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及胃腸蠕動;洋蔥可以代替鹽分非常重的鹹菜;慢慢地養成這個好習慣,得高血壓等基礎病的幾率就大大減少了。”這些都是適度用鹽,科學用鹽的寶貴經驗。

鹽是節令缺不了的“文化夥伴”。用鹽的日子,跟有雪的日子,其實都是節氣和節令的重要載體和有緣相遇。

每年西曆的11月22日或23日,小雪來了。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冬季第2個節氣。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這個節氣之所以叫小雪,是因為“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這個時候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定義。

西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就是干支曆亥月的結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大雪來了。天不一定降大雪,但時令到了。天氣會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

民間傳統文化也相跟著如約而至。“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這時候的“鹽”,迅速轉化,就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一樣,它成為讀四聲的動詞;“醃”成為主打。

“雪”的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鹹貨”,制“冬貨”。作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家中長子,我已經把這一整套學在手、記在心,悟在腦。鹽、花椒、八角、葷香等,入鍋炒熟,自然涼透,倒在雪裏蕻、曬乾的蘿蔔皮上攪勻。這是“醃菜”。或者塗抹魚肉內外,進行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再把魚肉連剩下的鹽炒物放進缸內,蓋蓋子,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地兒;醃制半月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透、曬乾。只等春節一到,醃肉,敷衍成味美耐嚼的下酒菜,增添新春情趣無限。

這就像一所學校,或者一個班級的運營,作為校長、班主任,需要充分調動、有效整合盡可能的所有資源;更需著力抓緊某一個特定資源,用准,用透,用好,用妙,課程才放光芒,教育才出效果。

我在學校裏開設“鹽課程”。比如在課堂上講鹽對於人生活、特別是少年兒童成長中,鹽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告訴學生們用鹽過多的諸多危害,讓其從小科學用鹽;比如大力宣導和引導學生食堂師傅,做菜適度放鹽;比如由學校學生處和後勤餐管處,對食堂用鹽進行不定時的專項全程監督。

這是對鹽的充分尊重,也是對鹽課程的精細管理。鹽,調勻了生活味道的味道,也攪勻了課程的味道。

鹽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而貼切。用鹽做比喻,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斟酌著的生活。林徽因說:“太感性,過不了柴米油鹽;太理性,過不了風花雪月;餘生只願手執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這一粒粒細微顆粒、晶瑩剔透的鹽一樣,瑣小,卻扛起大手筆。這樣的生活感悟,一定是像用勺子掂鹽一樣,需要用心慢慢地打磨出來。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