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琉璃藝術博物館/玉荷

一家琉璃藝術博物館/玉荷

玉荷

一說到琉璃,基本都不陌生,它是現有考古發現的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問世的人工材料,也是古時世上最昂貴的材料之一。但要說我國首家以收藏古法手工高端藝術品為主的琉璃藝術博物館,知道的人可能卻並不多。

這就是淄博人立琉璃藝術博物館。在山東博山。

當然,我也是剛知道的,儘管我就在淄博,離那裏,開車去也就一個來小時的車程,還無需著急,不緊不慢。

沿孝婦河畔的沿河西路逶迤前行,到中段昂首挺立的地標性建築人立大廈左側,上坡,過人立城市書房、人立陶瓷體驗館,往右一拐便是。一座前面有個小廣場的三層建築。

一邊是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大道,一邊是藏有古法高端藝術品的琉璃藝術殿堂,可謂鬧中寓靜。

博物館的創辦者是焦新,一個地地道道的博山人,和以拍攝《俺爹俺娘》系列照片而為人所知的攝影人焦波先生同村。

博山是中國琉璃之鄉,這裏產生了中國第一部琉璃專著,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琉璃窯爐遺址。所以,焦新打小便喜歡琉璃。1993年,他從一家單位停薪留職,下海經商賺了些錢後,四處尋找琉璃,購買琉璃,收藏琉璃,以致到了癡迷的地步,可以說連做夢都是琉璃。北京的潘家園,大連的玻璃廠,濟南的文化市場,希臘等一些國家駐中國大使館,凡是有琉璃、且又能去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他東奔西走,風塵僕僕,對相中的琉璃把玩、鑒定、討價還價。收藏越來越多。辦個博物館的想法油然而生。

在哪兒呢?

巷子深處不行,偏遠的地方也不成,他東考察,西評估。一會兒南,一會兒北,絞盡腦汁。最後看好了一家單位棄用的辦公樓,找人參謀,覺得:喲,這地方好,合適。那,就這兒了。但這得有當地政府支持。他把政府領導請了過來,想讓他們先看看他收藏的東西如何,能不能支撐起一家博物館。

政府領導一看,林林總總,還真是不得了,決定將棄用辦公樓交給他。不過要求他必須在五個月內的2013年9月20日開館。咋這麼急呢?因為屆時當地的琉璃藝術節要盛大開幕。

焦新既心中喜,又渾身汗。喜的是,心心念念的博物館,終於有地兒了;冒汗的是,要設計、裝修、撰寫材料、布展,時間太短了。

咋辦?硬著頭皮咬牙幹。

那段時間,把焦新忙的呀,可以說腳不沾地,甚至都快忘記日落即天黑了。但即便這樣,到明天就要開館了,晚上九點,館內還是一處施工工地,你就想像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吧。去看的人都直搖頭,說離天亮滿打滿算也就十個小時。而布展,沒有個三倆星期的又怎能成?指定不行,不行了。

政府焦急。

焦新也嘴唇起皮。

他擼起袖子,豁出去了。

五個小時,到夜裏兩點,當人們正在甜美的夢鄉裏徜徉的時候,整個展品佈置完畢。第二天,迎著一輪冉冉升起的金秋的朝陽,博物館準時開館。

博物館談不上多麼大,但也不怎麼小,總體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館藏精品3000件。琉璃品類囊括燈工、內畫、雕刻、名貴料器等所有傳統門類,也就是說該有的基本都有了。

我是在這個博物館開館十一年後的一天下午去的,裏面人不多,非常安靜,這倒顯得好像那一件件全都是世上唯一的琉璃藝術品,都在大聲說話似的,關於它的前世,關於它的今生,等等。

一位南通的周姓遊客在一件《眾籽石榴》前駐足良久,遲遲不肯離開。她是慕名到淄博吃燒烤的。吃完燒烤,又獨自背著粉色雙肩包,摸到了這裏。這是有“石榴王”美譽的中國琉璃藝術大師王乃寶的一件作品。作品渾然天成,形象生動,佈局與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石榴皮開裂處的石榴籽,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燈工琉璃藝術精品,曾獲中國2011輕工精品展覽會暨中國首屆琉璃藝術名家作品展金獎,是王乃寶大師聽說琉璃館要開館後,自己送來的。

一位天津的劉姓遊客在一件《銅胎景泰藍琉璃發財樹》前流連,這是清代的一件琉璃珍品。作品寓意好,琉光溢彩,美輪美奐。

一位博山的魏姓遊客被一件雞油黃《葫蘆》吸引了,不停拍照。雞油黃呈正黃色,晶瑩溫潤,是琉璃中的名貴色料,製作配方相當複雜,燒制過程極為講究,為歷代宮廷貢品,有“禦黃”之稱。這件作品,不但葫蘆精美溫潤,伏在上面的翠綠色蟈蟈更是惟妙惟肖,仿佛正用一雙警惕的眼睛注視著你,而只要你稍微咳嗽那麼一聲,就會立刻將它那兩條翹起的後腿輕輕一蹬,快速地隱入葫蘆後邊,然後悄沒聲地遁掉一樣。

我在陳列有鼓珰的一個櫃前停住了。這是我剛記事的時候,我們小孩子都非常喜歡的一種琉璃玩具。樣子像個小酒壺,含住它的細嘴一吹,底部會往外一鼓,發出“鼓”的一聲,隨後立刻又彈回來,發出“珰”的一響,不停地吹,便會發出“鼓珰鼓珰”之聲,故而得名。非常好聽。雖然很便宜,但那時大人卻總是不舍得給買。記得有一回,父親讓我和他去賣蘿蔔。我不樂意趕集,覺得沒什麼意思,不如在家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好。父親就哄我,如果我去,就給我買個鼓珰。受鼓珰的鼓舞,我和父親去了,溜溜一上午。但散集時,父親卻沒捨得掏那毛兒八分的錢,說這集的不好,下集著。到下集,父親又叫我和他去,說給買,可還沒買。就這樣一集又一集。那個時候,我是多麼渴望有個鼓珰啊,那種期盼,至今都在腦海裏深深地印著。好多年不見了,忽然又在這裏看到了,真親切呀。

2005年,有兩個日本專家來到博山,問有什麼可以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帶他們去了開元溶洞,玩得很開心。如果有一天他們再來,我會告訴他們,還有個值得一去的地方。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