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益 vs. 消費成本:美中關稅戰的得與失/魯云湘

財政收益 vs. 消費成本:美中關稅戰的得與失/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4月1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徵收125%報復性關稅,白宮隨後澄清,加上綜合考量之前大陸供應吩坦尼藥物徵收的20%關稅,實際最低關稅率達145%。同日,北京將對原產於美國商品的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以示對等回應。

關稅作為美國政府稅收來源之一,所有徵收款項最終由財政部門入帳,並用於預算及赤字抵消。而關稅可顯著增加政府收入,但同時伴隨實質性的GDP下降,以及價格上漲等負面效應。此外,鋼鐵與鋁業等受保護產業,因關稅壁壘而獲得價格與利潤提升,如波士頓諮詢集團所述,新一輪鋼鋁關稅將為美國相關產業,帶來約220億美元的進口成本轉移與利潤增長空間。

儘管政府和特定行業在短期內獲益,但關稅成本最終,將由進口商轉嫁至下游批發商與零售商,最終由消費者共同承擔。激進的關稅政策,將導致進口成本增加,預計將推高從咖啡、糖等食品到服飾、汽車家電等產品的價格,而大多數關稅成本都會被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日用品、電子產品與服飾價格普遍上漲。

耶魯大學預算研究室(Budget Lab)經濟學主任特德斯基(Ernie Tedeschi)表示,關稅預計將導致美國商品整體物價水準上漲2.3%,將美國一般家庭的消費成本增加約3,800美元。其中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家庭負擔相對更重,形成“ 回歸性稅收 ”效應。可以看得出來,關稅將進一步推高生活成本,並可能對就業與工資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此外,關稅帶來的死重損失,往往超過政府獲得的稅收收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新一輪關稅將使實質GDP平均下降0.5%,並提高物價水平0.5%,使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顯著減少。同時,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關稅政策增加市場不確定性,抑制企業投資與消費者支出,對經濟增長構成長期阻礙。此外,對低收入群體的再分配負面影響更為明顯,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問題。

總之,在美中關稅戰中,政府與特定產業,或可在短期內收穫稅收與保護收益,但消費者與整體國家經濟將承擔更大成本。這種以關稅作為“ 報復與保護 ”工具的做法,最終可能損害國家長期經濟活力與社會公平。(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