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析乳汁不足3類型 過度飲水不會增加分泌
親餵增加媽媽與寶寶的親密感,但也可能帶給媽媽壓力與挑戰,中醫分析發生乳汁不足,可分為自覺型、被干擾型與體質疾病型,精準診斷是改善關鍵,過度飲水不會增加分泌。
台中宜蘊中醫診所院長李湘萍近日透過新聞稿指出,母體的乳汁分泌與飲食、作息、情緒及體質相關,若能釐清原因、適時介入,大多數哺乳困擾都可有效改善。乳汁不足分為3大類型,第1種是「自覺型乳汁不足」,實際奶量足夠,主要是信心不足,比較多出現在第一胎媽媽。
第2種是「被干擾型乳汁不足」,李湘萍解釋,產後3至8天是泌乳激素上升關鍵期,若在這個階段因定時餵奶、混合餵養、餵奶間隔過久或缺乏哺乳隱私等因素干擾,可能影響乳腺激素分泌,導致後續乳量逐步減少。
「體質或疾病型乳汁不足」則是第3種,產婦若患有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異常或貧血等疾病,均可能干擾泌乳功能。李湘萍說,以中醫角度來看,氣血虛弱、肝鬱氣滯、脾胃功能失調等體質者,容易出現乳汁分泌不良的現象。
李湘萍分享曾在診間遇過1名新手媽媽因哺乳時間受限及壓力大,導致乳汁分泌明顯下降。經診斷屬「被干擾型乳汁不足」,體質為「肝鬱型」,使用柴胡、當歸、王不留行、白芍、茯苓等中藥處方進行疏肝解鬱、通絡下乳,同時搭配哺乳頻率調整與心理衛教,泌乳情況顯著改善。
李湘萍建議,建立穩定泌乳節奏是產後哺乳成功關鍵之一。建議每天餵奶或擠奶次數應達8至12次,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在產後初期哺乳機制尚未穩定時,夜間如身體狀況允許,也可於半夜補1次哺乳或擠奶,有助於維持泌乳刺激,預防乳量減少或退奶情形發生。
孕媽咪常誤信喝湯補奶、每天灌水,李湘萍說,過度飲水並不會提升乳汁分泌,反而可能影響泌乳反射與身體代謝,水分攝取應適量,建議每天總量維持約2500至3000毫升;另外,有餵母奶者,每天建議額外攝取約500大卡熱量。
台中宜蘊中醫診所院長李湘萍近日透過新聞稿指出,母體的乳汁分泌與飲食、作息、情緒及體質相關,若能釐清原因、適時介入,大多數哺乳困擾都可有效改善。乳汁不足分為3大類型,第1種是「自覺型乳汁不足」,實際奶量足夠,主要是信心不足,比較多出現在第一胎媽媽。
第2種是「被干擾型乳汁不足」,李湘萍解釋,產後3至8天是泌乳激素上升關鍵期,若在這個階段因定時餵奶、混合餵養、餵奶間隔過久或缺乏哺乳隱私等因素干擾,可能影響乳腺激素分泌,導致後續乳量逐步減少。
「體質或疾病型乳汁不足」則是第3種,產婦若患有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異常或貧血等疾病,均可能干擾泌乳功能。李湘萍說,以中醫角度來看,氣血虛弱、肝鬱氣滯、脾胃功能失調等體質者,容易出現乳汁分泌不良的現象。
李湘萍分享曾在診間遇過1名新手媽媽因哺乳時間受限及壓力大,導致乳汁分泌明顯下降。經診斷屬「被干擾型乳汁不足」,體質為「肝鬱型」,使用柴胡、當歸、王不留行、白芍、茯苓等中藥處方進行疏肝解鬱、通絡下乳,同時搭配哺乳頻率調整與心理衛教,泌乳情況顯著改善。
李湘萍建議,建立穩定泌乳節奏是產後哺乳成功關鍵之一。建議每天餵奶或擠奶次數應達8至12次,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在產後初期哺乳機制尚未穩定時,夜間如身體狀況允許,也可於半夜補1次哺乳或擠奶,有助於維持泌乳刺激,預防乳量減少或退奶情形發生。
孕媽咪常誤信喝湯補奶、每天灌水,李湘萍說,過度飲水並不會提升乳汁分泌,反而可能影響泌乳反射與身體代謝,水分攝取應適量,建議每天總量維持約2500至3000毫升;另外,有餵母奶者,每天建議額外攝取約500大卡熱量。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3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