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林泰元博士暢談生技新金礦外泌體成長脈絡

【記者 劉嘉菲/台北 報導】針對現今正夯議題的幹細胞、外泌體有相當研究的台灣領導人物林泰元博士日前指出,1983到1984年,臺大陳耀昌醫師與林凱信醫師從早年骨髓移植到現今外泌體臨床應用已歷經40年里程,是研路上不可或缺的推手。
1998年,美國學者James Thomson發表如何利用人類的胚胎做成人類胚胎幹細胞,造成全世界轟動。時任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就意識到臺灣必須要做幹細胞的研究,所以就從海外廣徵人才,後來對臺灣幹細胞研究領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游正博教授。
林泰元博士說,在2003年游正博教授回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細生所(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之前稱為動物所,在中研院成立幹細胞研究室時,當時年輕的學者,包括郭紘志研究員、沈家寧研究員、林泰元及太太黃彥華特聘教授,這群學者已形成具規模的研究網絡,在國內外領域具備高度影響力。
到2013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研究外泌體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美國科學家James Rothman和Randy Schekman,德國科學家Thomas Sudhof,台灣驚醒需急起直追。
林博士強調,前幾年,臺大沈湯龍教授創立「臺灣外泌體協會」,與日本的外泌體協會有良好的互動,加上外泌體在臨床應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所以這幾年開始在臺灣蓬勃發展。
在發生發育學Development Biology的領域,中央研究院院士鍾正明成為代表性人物,他的學術成果深遠影響台大、榮總及成大等多個研究團隊。
林泰元所長解說,游正博是他的指導老師,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後,交棒給臺大醫院的前院長–何弘能院長,何院長接下了臺灣幹細胞學會的理事長,他是首任祕書長,兩人共同推動臺灣的幹細胞教育,包括對年輕學者與學生的培育。
林泰元補充說,臺灣早期成功建立人類胚胎幹細胞庫,就是何院長團隊做出來的,這些幹細胞更依據亞洲人基因特性優化藥效設計,對國人健康福祉貢獻重大。
幹細胞、外泌體被台灣生技產業認為是下一個護國神山,這一段超過40年的漫漫拓荒長路,值得留下更多的軼事。
- 記者:劉 嘉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