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現今年首例本土傷寒 10多歲青少年疑在北部漁港吃受汙染海鮮中鏢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現今年首例本土傷寒 10多歲青少年疑在北部漁港吃受汙染海鮮中鏢
肚子痛示意圖(圖/示意圖,圖源:Pixabay)

傷寒為腸道傳染病,通常在衛生條件差的地方較易得病。此外,若是食用生食、喝生水、進食受汙染的海鮮,也有遭傷寒桿菌感染,進而得到傷寒的風險。因此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用肥皂澈底洗手,是防範染疫傷寒之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11)日表示,國內現今(2025)年首例本土傷寒案例,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今(2025)年首例本土傷寒患者,為北部10多歲男性,1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口腔潰瘍等症狀,就醫後住院治療並採檢送驗,2月5日血液檢出傷寒桿菌確診。

疾管署指出,該名本土傷寒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潛伏期曾與6名同住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推測可能因食用遭受汙染之海鮮而感染,其中2名家人亦曾於2至3天後出現腹瀉症狀,目前已康復;另4名家人、27名同班同學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相關防治措施,並採集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

依疾管署近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2021年起迄今累計傷寒確定病例26例,其中本土病例10例及境外移入病例16例,以20至39歲個案為多,境外移入個案以鄰近亞洲國家為主,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泰國2例。今年累積2例,其中1例本土病例,與2021至2024年同期0至1例相當。

疾管署說明,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及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或軀幹出現紅疹等。

疾管署呼籲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甲殼類海鮮建議煮沸或蒸煮10分鐘再食用,食物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妥善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飲用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水;此外,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應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澈底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防範感染。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更多新聞推薦

藍白攜手否決《選罷法》覆議案 民進黨:剝奪民權的政黨,終將受到民意制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