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漂流記」花蓮首場公演 大小朋友搶當粉絲
今年暑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土耳其、德國巡迴演出的2024兒童劇《元素漂流記》,多達11場次演出,更吸引10,000多名觀眾目光。為了回饋花蓮鄉親,《元素漂流記》首度回到台灣公演,只見學生粉墨登場,展現生動的演技,熟練的台詞,流暢的氛圍,吸引近300名家長和孩童,獲得熱烈迴響。十月中旬,更準備前進高雄、台南、台中、板橋、宜蘭巡迴演出!
真實故事改編
兒童劇《元素漂流記》劇情講述,因戰亂和氣候變遷,導致「水」元素舉家搬遷,也在「風」元素的幫助下,尋找更好的生活環境,抵達「火」元素的國度,被迫成了難民。卻因為水火不相容,導致雙方不斷摩擦、起衝突,經歷了各種磨難,只為了一家人能在異「地」掙扎著活下去。
有別於虛幻的動漫故事,《元素漂流記》部分劇情,特地借鏡敘利亞難民孩童,逃難至土耳其的真實生活寫照。當年,13歲的阿里不得不扛起養家活口的重擔,放棄學業到鞋廠打黑工,每天工作竟長達13小時,卻只能休息13分鐘。
獲得慈濟援助得以讀書,如今仍半工半讀的23歲阿里,特地透過影片,表達內心深處的無限感觸。「很感恩能把我的故事讓世人知道,感恩各位把滿滿的愛帶過來。我期望能有那麼一天,親自到台灣,當面向證嚴上人,還有慈濟人說感恩。」
引發現場共鳴
不少觀眾都表示,兒童劇節奏流暢,劇情吸睛,演員唱跳俱佳,讓坐不住的小朋友,也能乖乖的看完整齣劇。尤其,完全看不出來演員全非戲劇專業科系,可見學生做足了功課,下足了功夫,用心程度可見一斑。家長黃伊嬋表示,來花蓮演出的兒童劇並不多,首度看慈濟大學演出的兒童劇,希望能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稻香國小二年級學生徐宥翔表示,學校有播過難民影片,但是看過就忘記了。看完兒童劇,能了解難民的苦,大家要互相幫助。家長黃沛蓁表示,即使孩子年幼、難以同理難民處境,但是,身為父母,仍然忍不住內心糾結。難以想像,只因為立場、信仰不同而引發的內戰,造成這麼多家庭破碎、流離失所。
花蓮高商輔導老師林明穎表示,連續看了六、七年的兒童劇,發現慈濟的劇情鋪陳,很有教育意義,絕非譁眾取寵、討好觀眾而已。尤其,鮮少有關心難民的主題,既可以喚起家長的慈悲心,也能讓孩童共情。
慈濟大學副校長何縕琪表示,戲劇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將很嚴肅的議題,巧妙的轉化成大家看得懂的劇情,並善用大量的靜思語,傳達品德教育,達到寓教於樂。護理系二技二年級學生王寶玉表示,相較於出國巡演,面對台下的觀眾,既擁有共通的語言,也能更好的感受劇情鋪陳。所以,不但會汲取11場海外巡演累積的經驗值,也會更加倍的用心演出,回饋台灣鄉親。
挑戰難民議題
慈濟大學學務處生涯發展中心主任謝麗華表示,儘管劇情提及不同宗教、種族融合的矛盾,卻也強調團結、合作和理解的重要性,並呼籲大家多關心弱勢群體,不但讓戲劇多了教育意涵,更能一窺何謂「世界上最悲傷的旅人」。
特別的是,部分學生今年暑假去了土耳其,親身接觸敘利亞難民後,如今再次登台演出,感受也更深刻。資訊科技與管理系三年級學生蔡妤謙表示,看到逃難到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因劇情共感而痛哭落淚,才明白難民最真實的艱苦、無奈、心酸,是外人無法同理的。所以,更要盡力詮釋好角色,傳達難民說不出口的內心話。
護理系二技二年級學生黃于珊表示,原來,自己有家可住、有書可讀,這些習以為常、觸手可得的一切,竟然是難民的奢望!相較之下,自己真的是「超幸福」,希望透過兒童劇演出,讓更多人關注難民生存的議題,並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
打造有感學習
從道具、布幕、梳化妝、講台詞、練走位,到場地布置、音樂、燈光控制的幕後工作,全都是沒有任何戲劇背景的慈濟大學各科系學生一手包辦。
護理系二技二年級學生蕭嘉樺表示,以往總是畏縮不前,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如今專注當下,反而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自信。原來,「只有勇敢面對恐懼,才能真正的成長和突破」。
慈濟大學學務處生涯發展中心主任謝麗華表示,「信任是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給予的信任度越高,學生的承擔力也越強,更能激發無限潛能。尤其,經歷了出國巡演、與敘利亞難民接觸後,學生意識到「演的不是戲,是人生!」內心的悸動,轉換成更生動的演技,生命教育的震撼,也遠勝過台上的鎂光燈和台下的掌聲。
撰文/葉秀品、牛淑萍;攝影/羅瑞鑫、張清和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