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兒科病房 曾經的連體嬰如今成為照顧者


回到兒科病房 曾經的連體嬰如今成為照顧者


二○○三年在花蓮慈院首例分割的連體嬰慈恩與慈愛,在時隔二十年後,在二○二三年時,成為第一屆慈濟科技大學國際護理專班學生。來臺灣一年半的時間,二○二五年寒假選擇繼續留在醫院做服務學習,再度回到兒科病房,陪伴其他孩子,也成為當年照顧過他們護理師的小學妹。他們明年就即將開始到醫院實習,現在最大希望就是學業可以成績達標,順利申請獎學金,把華語文練好,在臨床上更能好好照顧病人。


因為下個星期就是元宵節了,花蓮慈院二七西的兒科病房的歡樂小教室有一場手作活動。這次護理師和兩位慈濟大學的姐姐王慈恩和王慈愛,帶領大家以「年年有魚」為主題來手作燈籠,應景又有趣。


王慈恩(Rachel Frances Banatao Awel)和王慈愛(Lea Grace Banatao Awel)是慈濟大學國際護理專班大二的學生,他們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國際護理專班考試,通過筆試和面試後,與其他二十位菲律賓的學生還有一名泰國、一名印尼的同學,一起來到臺灣學習護理。


慈恩和慈愛是二○○三年在花蓮首例分割的連體嬰,分割後非常成功,兩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全家都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員。母親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父親後來到馬尼拉的慈濟環保站工作,慈恩和慈愛從小到高中都在菲律賓當慈濟志工、或到馬尼拉的慈濟眼科中心打工,甚至當醫師的小幫手,協助病人或幫忙整理資料。



回到兒科病房 曾經的連體嬰如今成為照顧者


慈恩說,因為自己受到臺灣醫療的照顧,所以她從小的願望就是要當醫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而在馬尼拉眼科中心幫忙時,也發現自己確實對醫療很有興趣。不過,「真的很難!」慈恩笑說,當醫師太難了,還好可以考上護理系。而慈愛則是原本想到慈濟華語文中心學中文,後來慈濟志工鼓勵她一起讀護理系,於是跟姐姐兩人一起努力考上慈濟科技大學國際護理專班,在二○二三年九月來到臺灣花蓮。


目前已經是護理系大二學生的他們,妹妹慈愛已經通過教育部華語文能力測驗B1的等級;姊姊慈恩則是A2,她希望能繼續向B1邁進。


兩人從二○二三年九月來臺灣讀書後,就沒有再回到菲律賓,一則希望節省下機票錢可以存下來,二來希望能多浸淫在華語文的環境中把語言練得更流利。慈恩慈愛說,媽媽已經去世了,爸爸和妹妹現在都在馬尼拉,她們曾問爸爸寒假時要不要他們回家,爸爸也說「不用不用,你們回來也沒有事情做」,要她們在臺灣好好學習。慈恩慈愛笑說,爸爸主要是希望她們不要擔心,專心在學習上,也怕她們回到菲律賓會讓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華語文能力生疏了。她們現階段也更希望留在臺灣好好讀書,大二已經開始學習護理解剖、護理導論和生物學、生理學,這些科目都要以中文來閱讀,對她們有頗高的難度,高二若要申請獎學金,成績要達到七十五分,明年大三則要達到八十分,所以她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所以這次申請寒假到院服務學習繼續留在台灣,除了更適合讀書,一方面熟悉醫院環境,為明年的實習作準備。



回到兒科病房 曾經的連體嬰如今成為照顧者


兒科病房護理長李依蓉剛畢業第二年來到花蓮慈院服務時,就是照顧慈恩慈愛的小兒科團隊其中一員,還曾幫慈恩和慈愛洗過澡,對他們疼愛有加。由於慈恩和慈愛現在還是學生,所以依據規定,護理生臨床服務不做與醫療有關的事項,主要讓他們幫忙整理床單被服、幫小朋友量身高體重、或跟小朋友共讀繪本、講故事等等,因為知道他們要申請獎學金,若事情做完了就會讓她們多去讀書。護理部督導鄭雅君也特別到兒科病房關心他們,看他們怎麼說故事,以及如何和小病人還有家屬互動。雅君督導二十年前還是年輕護理師時也是照顧慈恩和慈愛的團隊一員,鄭雅君說:「知道他們要回來醫院服務時就已經很期待很開心,以前是抱在手裡軟軟的嬰兒,現在已經可以回來幫忙我們照顧小朋友,還可以說故事。」由於慈恩和慈愛很會唱歌跳舞,護理部王淑貞副主任也特別交代不要浪費了他們的才華,可以多讓他們與病人互動,所以安排他們幫小朋友讀繪本,也可以多訓練慈恩和慈愛的華語文表達能力。


雖然嬰兒時期住過慈濟醫院兒科病房已經不復記憶,現在的兒科病房地點跟當時住的不是同一個地方,但在兒科病房裡的姊姊們很多都是熟悉的。現在靠著相片重溫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感受到慈濟醫療滿滿的愛。他們說,現在身體很健康,除了偶而的感冒,沒有其它問題。而他們在兒科病房適應很好,雖然說不上來,但確實比較喜歡小朋友。慈恩和慈愛笑著說,寒假三個星期的服務學習,可以先看學姊們怎麼做事,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通過獎學金,順利畢業,考上臺灣的護理師證照,將來可以回到花蓮慈院工作,也能有專業,幫助需要的人。



回到兒科病房 曾經的連體嬰如今成為照顧者


撰文/吳宛霖;攝影/吳宛霖、梁廷碩、李依蓉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