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面對AI風險 政府應建構本土化資料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今天舉辦「AI與風險社會」講座,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慧蓉認為,AI資料庫在台灣經常忽視本地文化,導致生成的內容不符合台灣本土特徵;面對AI風險,政府應建構安全、本土化資料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現代文化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共同主辦的「AI與風險社會」講座,邀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慧蓉、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吳豐維、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與談。

陳慧蓉認為,面對AI風險,應該築起防範的3道城牆「主權資料庫建置、責任應用與發展、人工智慧公民識讀」。她說,科技圈也興起呼籲,政府、企業、公民社會應發展更安全的規範。

陳慧蓉指出,AI資料庫在台灣經常忽視本地文化,導致生成的內容不符合台灣本土特徵。為解決此問題,陳慧蓉相當肯定以台灣主體性為文本的「可信任生成式AI 對話引擎」(TAIDE),引入台灣特有的語料庫。

她說,目前台灣的資料庫中,原住民語言、性別平等意識及運動,或相關的社會議題的呈現還是不足。背後的問題,反映出台灣轉型正義進展的遲緩,導致相關資料的釋出趕不上資料庫的更新。

她表示,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之所以被世界看見,不是運動員得多少金牌,而是台灣對性別意識的多元價值,讓台灣不同於其他還充滿性別偏見的國家。陳慧蓉呼籲,未來台灣的AI重點發展,更應該關注轉型正義及永續價值,建構可信任AI模型,以反映民主社會的多元性。

吳豐維強調,AI資料庫會導致「移風易俗」,因為不同的資料庫,有不同價值觀,必須重視「主體性」乃至「主權」問題。台灣所使用的資料庫必須能反映出台灣的主權、特有的價值觀,避免在使用AI過程中,被錯誤的資訊或價值觀誤導。

孫友聯則提到,AI為勞動市場帶來衝擊,應重視科技性失業、歧視隱憂。

孫友聯開玩笑說,儘管短期看不到AI會跟他一樣走上街頭,但是AI技術已經對社會和勞動市場形成「科技性失業」的隱憂。

孫友聯呼籲,政府在發展AI法制過程中,不可遺漏社會保險及勞動法律領域。透過制度化的措施為個人提供足夠的「緩衝」,避免因為AI,讓勞動者掉入被邊緣化或社會排除的風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