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指川普誤解搶晶片說 強調「有台灣美國才贏」

美國總統川普認為台灣偷走美國半導體產業,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表示這是誤解,當年美國公開協訓台灣人才,台灣發揚光大後,成為美國高科技產業最佳夥伴,實情是「有台灣美國才贏」,若美國壓抑台灣半導體產業反不利自身,並恐給中國更多威脅美國的機會。

陳博志是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前經建會(目前改制國發會)主委,為台灣重量級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17日接受中央社專訪,針對川普2.0台美經濟議題發表看法。

川普2024年7月競選時指台灣搶走美國所有晶片生意,今年上任後2月13日下令檢視貿易夥伴對美國的「不對等」措施,再提要對晶片課關稅,並且再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川普曾說字典裡面最美麗的字就是「關稅」,也曾表示打算對台灣生產的晶片徵收100%關稅。

針對川普對台灣半導體發展的「偷走」說,陳博志一開場就說這是不正確、誤解的說法,因為台灣半導體技術是在美國協助下發展起來,最早的技術是美國提供,台灣最早的一批半導體人才是美國開班訓練,顯見美國對台灣是樂見其成,美方當年是培養台灣來跟其他國家對抗,後來台灣自己研發超越全球,這是台灣的成就。

陳博志說,美國是相當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和生產鏈很容易在廠商的成本考量下就逐步全部外移到其他國家,以致常會被搶走。但台灣包括台積電卻是忠實的合作者,或者是受廠商自身和台灣經濟規模限制,而比較不搶奪客戶的產品技術,所以台灣和美國半導體相關產業才能放心地相互合作。

他強調,正因「有台灣,美國才贏」,美國才能靠台灣的代工生產,同時自己專注於軟硬體和高階晶片的研發設計,並有現在領導世界的那些超大企業。「如果沒有台灣和台積電的合作,美國不見得能打贏中、日、韓那類策略上較有野心的國家」。

陳博志回顧,1970年代之後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曾一度告急,很多新產品如彩色電視到錄放影機、攝影機都被日本掌控,直到個人電腦出現,美國才奪回領先地位。

他接著分析,美國能奪回領先地位,除在軟硬體的研發成果之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台灣幫美國代工製造個人電腦,使美國廠商可以低成本快速發展及掌控這個市場。若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不是台灣代工,不只價格和生產效率不見得使這市場快速成長,其他生產國也可能不會一直和美國配合。

陳博志表示,每個產業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台灣在晶圓代工恰有合適條件和基礎,中國、韓國及新加坡用了很多手段都打不贏台灣,台積電全搬去美國也沒辦法像在台灣這樣有競爭力,反而會減少協助美國相關產業的能力,而給中國更多威脅美國的機會。

他說,台灣半導體若受美國打壓,有些人才也會被中國吸收,反而傷害美國。而且台灣晶片代工及資通訊產業(ICT)如今也正在幫美國鞏固在人工智慧(AI)的領導地位。

陳博志強調,台灣必須強化論述,實情是台灣和美國幾十年來一直是高度互補,美國幫了台灣很大的忙,但台灣在美國維持全球領導地位上也是很重要的幫手。應該讓川普和美國朋友們知道這些歷史和道理。

他呼籲,在川普2.0一開始拋出的議題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重要利害者,有權利和責任幫忙美方朋友提出冷靜合理而可以互利雙贏的策略。

例如,從顧慮國家安全及供應鏈風險,美方想要在境內生產晶片,而這一部分台灣也了解,且不是只有台積電赴美,相關產業鏈也前往設廠,未來台美還可以討論如何合作,別的國家沒有這樣做,所以美方的戰略應該是朝如何跟台灣合作,而不是要對台灣晶片課高關稅。

陳博志直言,如果美方對台灣晶片課高關稅,「台灣晶片應否漲價?即使不漲價,那是否一定要優先供給美國廠商?」這些新情勢美國廠商都非常在乎;換句話說,當前半導體合作更重要的是「水平分工」,美國、台灣及其他民主國家協調,各自負責專長項目,繼續分工,才是對美國最有利。

陳博志表示,台積電本來就是世界級的企業,除了技術面合作外,美國也可從金融面合作,歡迎美國許多大型的退休基金持股台積電。

川普2.0時代已經開啟,陳博志舉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話,「思考經濟政策要同時有『熱情的心』(Warm heart)及『冷靜的腦』(Cool head)」,不管站在台灣或美國的立場,最重要的對策仍是要循川普的方向指出具體的正確對策,最好的方法是更多人參與並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不同的專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