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強化海域偵搜救援 規劃採購第2代無人機
海巡署為因應台灣環海地形複雜,並強化查緝走私、偷渡與救生救難效能,自民國107年起納入首代無人機強化偵蒐,現為應對日益複雜的海域勤務需求,已規劃採購第2代無人機計畫。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巡防組參議許嵐翔告訴中央社記者,無人機專案自106年經行政院核定啟動後,隨即於107年規劃執行「旋翼型無人飛行載具試辦計劃」,並購入第一代無人機20架,用以擴大執行海域範圍的空中情資偵蒐任務,包括查緝走私偷渡、海上救生與災害應變等。
許嵐翔指出,第一代無人機主要配置於北、中、南、東各區和艦隊上,配合走私偷渡或救生救難等任務熱區,輔助執行任務;另外,也會配合海安演習或專案任務,執行空中偵查勤務。
根據海巡署資料指出,「無人機區隊」於108年成立,採用尖端科技設備,進行海域偵防的實驗性試航訓練,透過無人機即時影像傳輸系統,進行遠距監控作業,可廣泛運用於即時偵搜、監控、救災勘查和情資整合等工作。
許嵐翔說明,「無人機區隊」會培訓專業飛手並考取相關證照,訓練完成後就分發至各區隊,並以機動方式就近支援區域勤務。
目前常用無人機型,概分為「定翼型」和「旋翼型」兩大類,但都有受限起降場地和飛行時間不足等問題。
許嵐翔表示,海巡署現所使用的多為「單旋翼(大台)」和「4旋翼(小台)」兩種。前者約可飛行50分鐘、距離30公里,執行任務前需先組裝和架設基地台等前置作業,耗時約20分鐘,且需有較多證照的飛手才能操作,而4旋翼機則適用於近岸巡查等相關作業。
談及無人機輔助執勤所面臨困境,許嵐翔認為,現行無人機系統有兩套,傳統傳輸型透過網路就能即時回傳資料,但易受地形阻斷訊號,技術層面需視國內業者研發突破,遠距型就需仰賴衛星通訊。
此外,海巡署無人機飛手多以軍職人員為主,訓練過程嚴謹,但若要操作大型無人機則至少需取得5張以上專業證照,且需因應禁航區限制與各地作業特性進行溝通協調。
許嵐翔提到,海上環境挑戰較大,特別是在艦艇平台起降無人機時很容易受風浪影響,只要浪一來就容易飛歪,導致螺旋槳打到甲板;高價無人機受損維修費可觀,操作飛手不僅要特別謹慎,壓力也相對更大。
不過,無人機守護台灣海岸功不可沒。許嵐翔表示,對於近岸違法捕魚和走私等查緝任務,無人機發揮重要功能;如果是近岸救災救難,則是海巡艦艇的機動時效性較強,但無人機仍可協助空拋投放救生設備等任務。
海巡署資料顯示,使用無人機執行任務的重要事件,包括108年4月有民眾搭乘保麗龍船違規垂釣,北部分署執勤人員發現後,由無人機區隊出勤進行監控、蒐證,成功依漁業法將其法辦;同年6月在福隆沙灘進行救生演練時,無人機區隊發現有廢棄油桶漂浮海面,經遠端拍攝影像確認為油汙滲漏事件,即時通報環保機關應處。
許嵐翔指出,海巡署管轄範圍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海域面積更達18萬平方公里,勤務內容日趨複雜困難,且海上搜救需面對複雜洋流與氣象環境,提升無人機性能對於救難速度及範圍有顯著助益,去年已開始規劃採購第2代無人機,包括第3代也納入考量。
其中,第2代機種將採油電混合型,預計單次飛行可拉長至2小時之久;第3代則規劃需具備更遠程飛行能力,盼藉此強化救援能量,大幅提升海岸作業範圍與續航能力。
談到因應當前國際情勢及中國灰色地帶侵擾,許嵐翔指出,跨部會任務會配合國防部協助執行,無人機也會投入,以國防部主導為原則進行,但仍以海域任務的偵搜、救生救難任務為主。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巡防組參議許嵐翔告訴中央社記者,無人機專案自106年經行政院核定啟動後,隨即於107年規劃執行「旋翼型無人飛行載具試辦計劃」,並購入第一代無人機20架,用以擴大執行海域範圍的空中情資偵蒐任務,包括查緝走私偷渡、海上救生與災害應變等。
許嵐翔指出,第一代無人機主要配置於北、中、南、東各區和艦隊上,配合走私偷渡或救生救難等任務熱區,輔助執行任務;另外,也會配合海安演習或專案任務,執行空中偵查勤務。
根據海巡署資料指出,「無人機區隊」於108年成立,採用尖端科技設備,進行海域偵防的實驗性試航訓練,透過無人機即時影像傳輸系統,進行遠距監控作業,可廣泛運用於即時偵搜、監控、救災勘查和情資整合等工作。
許嵐翔說明,「無人機區隊」會培訓專業飛手並考取相關證照,訓練完成後就分發至各區隊,並以機動方式就近支援區域勤務。
目前常用無人機型,概分為「定翼型」和「旋翼型」兩大類,但都有受限起降場地和飛行時間不足等問題。
許嵐翔表示,海巡署現所使用的多為「單旋翼(大台)」和「4旋翼(小台)」兩種。前者約可飛行50分鐘、距離30公里,執行任務前需先組裝和架設基地台等前置作業,耗時約20分鐘,且需有較多證照的飛手才能操作,而4旋翼機則適用於近岸巡查等相關作業。
談及無人機輔助執勤所面臨困境,許嵐翔認為,現行無人機系統有兩套,傳統傳輸型透過網路就能即時回傳資料,但易受地形阻斷訊號,技術層面需視國內業者研發突破,遠距型就需仰賴衛星通訊。
此外,海巡署無人機飛手多以軍職人員為主,訓練過程嚴謹,但若要操作大型無人機則至少需取得5張以上專業證照,且需因應禁航區限制與各地作業特性進行溝通協調。
許嵐翔提到,海上環境挑戰較大,特別是在艦艇平台起降無人機時很容易受風浪影響,只要浪一來就容易飛歪,導致螺旋槳打到甲板;高價無人機受損維修費可觀,操作飛手不僅要特別謹慎,壓力也相對更大。
不過,無人機守護台灣海岸功不可沒。許嵐翔表示,對於近岸違法捕魚和走私等查緝任務,無人機發揮重要功能;如果是近岸救災救難,則是海巡艦艇的機動時效性較強,但無人機仍可協助空拋投放救生設備等任務。
海巡署資料顯示,使用無人機執行任務的重要事件,包括108年4月有民眾搭乘保麗龍船違規垂釣,北部分署執勤人員發現後,由無人機區隊出勤進行監控、蒐證,成功依漁業法將其法辦;同年6月在福隆沙灘進行救生演練時,無人機區隊發現有廢棄油桶漂浮海面,經遠端拍攝影像確認為油汙滲漏事件,即時通報環保機關應處。
許嵐翔指出,海巡署管轄範圍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海域面積更達18萬平方公里,勤務內容日趨複雜困難,且海上搜救需面對複雜洋流與氣象環境,提升無人機性能對於救難速度及範圍有顯著助益,去年已開始規劃採購第2代無人機,包括第3代也納入考量。
其中,第2代機種將採油電混合型,預計單次飛行可拉長至2小時之久;第3代則規劃需具備更遠程飛行能力,盼藉此強化救援能量,大幅提升海岸作業範圍與續航能力。
談到因應當前國際情勢及中國灰色地帶侵擾,許嵐翔指出,跨部會任務會配合國防部協助執行,無人機也會投入,以國防部主導為原則進行,但仍以海域任務的偵搜、救生救難任務為主。
- 記者: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3日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