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昕/美國鄉民也不討厭的《龍捲風暴》


沈怡昕/美國鄉民也不討厭的《龍捲風暴》
《龍捲風暴》為1996年賣座鉅片《龍捲風》的獨立續集,由奧斯卡金獎提名的《夢想之地》導演鄭李爍執導。(圖/華納兄弟)

[NOWnews今日新聞] 《龍捲風暴》(Twisters)於七月十七日全台上映,本片票房不俗,全球累計3億多美金票房,其中美國票房就佔了2.2億。由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夢想之地》導演鄭李爍執導,《龍捲風暴》為1996年賣座鉅片《龍捲風》的現代篇章,由曾入圍金球獎的《沼澤謀殺案》、影集《正常人》黛西艾德格瓊斯,以及《愛愛愛上你》格蘭鮑威爾主演,故事描述兩個個性不同的龍捲風專家,經歷互相對峙、理解,進而決定一起合作,試圖預測、研發可能馴服龍捲風巨大力量的「絕招」。

故事描述,凱特庫珀(黛西艾德格瓊斯飾演)曾在大學時期追逐風暴,然而卻因為大學追風暴惡的過成中經歷毀滅級龍捲風事件而飽受創傷陰影糾纏。數年之後,凱特拋下家鄉,躲到沒有龍捲風的紐約市透過螢幕遠遠的研究風暴模式,她又被朋友哈維(《紐約高地》金獎提名安東尼拉莫斯飾演)說服回到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替金主測試一套突破性的風暴追蹤系統。

在風暴季節,凱特跟著團隊回到奧克拉荷馬州,在那裡他們和其他追風狂人狹路相逢,包括遇到知名「網路紅人」泰勒歐文斯(格蘭鮑威爾飾演),熱衷於拍「牛仔風」的超狂追風冒險影片,越危險越好。隨著越來越多不可預測、不曾見過的的可怕風暴出現;凱特漸漸發現,同樣是大氣科學系出生的泰勒,其實跟他是在同一條理想的路上,用分享團隊所拍攝到的風暴影片,為了故鄉生死存亡而奮戰,也發現哈維的金主,試圖發災難財的心態。

韓裔美籍導演鄭李爍,自小在美國中西部長大,《夢想之地》寫盡了移民男孩融入當地社群的國苦,這回他卻巧妙地以客觀的眼睛,以最「在地」的觀點,道盡中西部居民與龍捲風共存的生活方式。鄭李爍説,1996年原版《龍捲風》上映時,他當時還在讀高中,在戲院中:「我完全被迷住了,(導演)讓觀眾近距離接觸比我們更大的事物,帶給我們恐懼、敬畏和崇敬的東西。卻讓我們想要直接面對恐懼而不是逃避它。」

有趣的是,電影製作團隊在各家媒體的宣傳稿上,卻強調不想讓「氣候變遷」的嚴肅性,壓垮這部片的娛樂性。導演也對各大媒體說,他試圖不過度讓觀眾在看的過程中想到這是一部關於「氣候變遷時代」的災難片。


沈怡昕/美國鄉民也不討厭的《龍捲風暴》
《龍捲風暴》延續1996年的賣座鉅片《龍捲風》,導演卻試圖打造不讓觀眾過度聯想這是部關於「氣候變遷時代」的災難片。(圖/索尼)

《龍捲風暴》是一部通俗有趣,「高概念」簡單、大方、直線,給人進步價值「幻覺」的電影,電影的有趣在其簡單,這種有趣在「電影內」,也在「電影外」。「電影外」,看過這部片的觀眾都知道,沒有「氣候變遷」,故事中的價值衝突本不存在,越來越兇的龍捲風,凱特面對哈維老闆的價值觀,「你怎麼還可以賺災難財?」事實上,這不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邏輯,看到災難背後的商機,本來就是美國自由市場的核心。如果不是「氣候變遷」,很難讓故事內,本來西部的草根的自由主義精神轉向,更也沒有所謂的「女英雄」的誕生。

放在2024的電影產業,當PR極力宣傳奧克拉荷馬州出身的韓裔美國導演鄭李爍「盡力讓這部片的觀眾不要一直想到氣候變遷」,這是個詭辯,實際上所有的觀眾(無論支持與否都)或多或少知道你或立場對立面的態度。華納與環球共同投資的《龍捲風暴》是一部試圖中性化自己的進步價值電影,背後說服兩方的製作公司「夢工廠」,老闆史蒂芬史匹柏七O中後以災難片改變了影壇,我說的這些權衡,他再懂不過了。

女性主義也好,環境主義也罷,事實就是,來看電影的觀眾必須承認,當你看完,無論覺得這部片是否太簡單,只要你有感動、你不討厭,你還想討論這部片,就代表這部電影的觀點成立,而藏在他們PR的反向操作宣傳背後,「氣候變遷」對我們來說真的存在。更進一步來談,「電影的危機」也真的存在。


沈怡昕/美國鄉民也不討厭的《龍捲風暴》
《龍捲風暴》由奧克拉荷馬州出身的韓裔美國導演鄭李爍(右)執導。(圖/索尼)

好萊塢市場面對了巨大的危機:這世界的危機。不只是大的氣候變遷,後疫情時代電影院實體娛樂的傳統還是沒有走出陰霾。因此,看這部片的不同立場觀眾,民主黨也好、共和黨也罷,進步派也好、保守派也罷,要說片方說法是真的,這就是純粹的娛樂片也好,要認真看出教育意義也罷。對電影中的政治問題可能有不同的立場,但我想,還有多少人「在乎」用電影談這樣的問題,是今天去了電影院的人都會感受到的。這不是1996年的災難片,給人喘不過氣巨大存在的目的。如今,「電影外」的世界,跟電影一樣,甚至比「電影內」還讓人喘不過氣,無論是有趣的程度、恐怖的程度都是。

《龍捲風暴》電影首週末大賣,次週末場次排片率上座率都大跌。《龍捲風暴》作為華納與環球共同投資的重特效商業電影,無論你買不買單電影內的手持鏡頭、對網路生態的描繪、對土地價值的肯認、對女性賦權的想像,無論女主角在電影內對電影設下的難題所做的「make difference」有沒有效,無論電影本身有沒有也「make difference」,其實問題的本質跟迪士尼的《腦筋急轉彎2》一樣,為什麼片場要這樣拍這些商業片,不只是他們能做到多完整、多完美的程度,而是他們「多能」讓你來看到。當我們都再明白不過,無論是宣傳上的反向心理學、電影內部的稀釋、取巧、討好,種種面向觀眾的處心積慮,每個時代都有,但這個時代,現在尤其重要。

如果你已經用「說書」看完且不打算進戲院看這部片,但還想問我寫到這「到底想講什麼?」,那我們的討論當然會非常弔詭,但卻會是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世界要毀滅了,但我(和其他電影專業的人)恐怕得先拯救電影。如果你問,世界要毀滅了,我們為什麼要救電影,但你已經看了這部片,也把我的垃圾話看到這,那答案已經不證自明了:(拍)電影這件事、這個東西,大概會跟世界在同一個時間毀滅。拍出《龍捲風暴》、讓這部片賣座、不賠錢,就是好萊塢產業make difference的手段。

電影最後,當龍捲風把放映《科學怪人》的銀幕吹走,鄭李爍對電影的危機的洞察,早已超過一個無腦片導演的能耐。《龍捲風暴》比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夢想之地》,更明顯是一個技巧上炫技無比的佳作。更別提,他又一次以「美國女英雄」形象,製造了「英國女演員」黛西艾德格瓊斯作為明星的事實。而,還有一個觀察點,這部片真正的成就是,沒有任何中西部的人出來罵這部片的考據、風土,這是這部片真正的成功,當一部擺明了是高知識份子做出來討好民粹觀眾的菜單,超高成本、特效滿滿,卻沒有受到中西部鄉民太嚴重反對與挑釁,或許就是好萊塢「夢工廠」找到一個與「氣候變遷」、「電影危機」的世界共存的手段吧。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