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少管一點會更好 我看創新創業與創投 是台灣繼續偉大的關鍵

【林宏文專欄】少管一點會更好 我看創新創業與創投 是台灣繼續偉大的關鍵

最近,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與媒體餐敘,談到過去一年創投公會做了那些事,除了爭取產創條例修法,另外也主辦創投年會,頒給施振榮先生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同時也首度出版<新創一百大>公司的調查報告。


邱德成理事長為創投公會推動許多創新作法,可以說是把創新創業精神也帶進創投公會。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政策對創投業有何修正與改善,對新創投資能夠那些更有利的環境,我想來談談這個主題。


在政策推動方面,過去幾年,創投公會投入大量資源,積極爭取「產創條例」修法,為新創投資創造更有利環境。


邱德成說,「雖然目前即將完成修法通過的版本,與我們的理想仍有落差,但仍成功推動兩項重大進展:一是有限合夥創投的穿透課稅門檻由3億降至1.5億,二是個人投資新創的抵減門檻從100萬降至50萬,適用年限由2年延長至5年,抵扣上限從300萬提升至500萬。這些調整將有助於活絡創投生態系,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新創。」


上面這些關於創投投資抵減與限制的條件,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對創投業及創業家都帶來很重要且很實質的獎勵。降低門檻也讓政策受惠的範圍大幅擴大,對新創的發展幫助很明顯。


其中,所謂的「穿透課稅」門檻由3億降至1.5億,就有其重要意義。穿透課稅門檻降低,就是希望不要重覆課稅,台灣的產業政策,往往受限於各部會不同調,經濟部要獎勵,但財政部就有意見,結果公司課一次稅,分股利給個人時又再課一次稅,若有人稅率達40%,等於又被剝一層皮。


此外,過去創新板有交易資格限制,要求合格投資人必需提供財力證明,從最初的200萬元降到100萬元。如今,證交所推動創新板2.0完全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交易條件幾乎與主板一致,將吸引更多新創掛牌,並加速出場時間及提升投資意願。



【林宏文專欄】少管一點會更好 我看創新創業與創投 是台灣繼續偉大的關鍵


(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 / 照片由創投公會提供)


邱德成說,公會也向櫃買中心建議升級「創櫃板Plus」,提供更明確的誘因,幫助中小微企業快速進入資本市場,另外也主張開放證券商在一定比例內投資創櫃板,以挹注更多資源支持新創。


此外,在引進新資金進入創投領域,目前國發基金已允諾,要撥出一百億元投資數位經濟,此部分由數發部負責,投資支持具有前景的本土AI新創與數位產業企業。


另外,也有一百億的「綠色成長基金」,負責部會為環境部,要支持淨零永續新興產業,助力台灣邁向低碳轉型。


至於在鬆綁金管會對金融機構所屬創投之金融檢查項目的部分,也是目前創投業者很關心的事項,因為國內屬於金融機構的創投,數量一直在增加,而且比例已超過創投管理總資金的一半,但過去金管會對金融機構所屬的創投,都要做定期的金融檢查,對創投業者也有不堪其擾的感受。


因此,在創投公會結合金融業者與創投業者努力下,金管會也釋出正面回應,宣示現行公告的22項金融檢查項目中,與創投事業有關的只有不超過6項,也建議金融機構的內稽部門對創投子公司的金融檢查項目,不必要照單全檢。這樣的鬆綁,會有助於金融機構資金挹注創投,也促進新創產業發展。


除了推動並爭取政策修訂與鬆綁,在這些硬碰硬的作為之外,創投公會也為會員做了不少軟性的服務及交流,例如與今周刊舉辦首度的《新創一百大》調查報告,由於新創公司有大部分是未公開發行企業,在相關財務資料取得上都很困難,這份報告也將是國內了解新創業者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另外,軟性交流活動還有不少,例如為了讓創投業者與創業家更多感情交流,這幾年來辦了各種體育交流活動,從打羽球、打籃球,還有創投業者紅樓資本的合夥人楊曜陽在活動中找到另一半。公會還開闢一個訪問創業家與創投家的創創燒Podcast,至今已訪談近70集,這些都是讓年輕世代來推動,年輕的祕書長謝睿哲扮演很重要角色。


此外,邱德成也談到,目前國內創投業分成企業旗下的創投(CVC)與專業創投,兩者作法與目標都不太相同,他也希望促成業者之間多互動。


邱德成說,他預計每次找十家CVC的負責人,例如緯創、仁寶、英業達、鴻海等,與專業創投公司的負責人聊天交流,除了可以多關注彼此的投資標的外,也希望CVC不只關心與自身業務有策略性合作關係的投資案,還可以與專業創投有更多的聯盟合作與交互支持及投資。


我從跑新聞第一天開始,就開始接觸創投,歷任創投公會理事長我都採訪過,在創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一直關注的重點是,產業政策有沒有往鬆綁的方向走,還有主管機關的態度是否可以彈性調整。政策走向與主管機關的作為,都是影響創投事業至關重要的因素。


當天的記者餐敘,也與理事長邱德成、副理事長林宇聲,還有在創投業界資歷最深的老將蘇拾忠聊到,一個與創投基金掛牌上市很相關的重要主題,在此也與大家一起分享。


最近,國內第一家掛牌的永續型創投公司鑽石生技,遇到一個主管機關的法規限制,由於政策規定單一家被投資的公司,不能占整個投資組合的30%,鑽石生技投資的合一生技,正是基金獲利最大的投資案,但也因為超過整體投資的三成以上,因此只能被迫要賣掉一大部分的持股,以符合政策的規定。


不只如此,政策還規定,言望創投有效利用資金,總投資比重不能低於全部資金的60%,合一在被迫要賣掉合一後,又要趕快進行新的投資,才能符合60%以上的規定。


鑽石生技的遭遇,讓我聯想到國發基金目前的投資組合中,也有一家持股達165.3萬張的台積電,以目前市價1110元左右來計算,大約是值1.7兆元,這是國發基金歷來獲利最大的投資案,投資報酬率達到3500倍,也占國發基金整體資產總額九成以上。


此外,每年國發基金還會從台積電取得超過二百億元的股息收入,讓國發基金可以再繼續做更多投資案。


但是,若按照主管關機的管理邏輯,創投基金若有一家公司占資產總額三成以上,為了避免高風險,就應該賣掉並將比重降低,那為何國發基金不賣掉台積電?


台積電當然不該賣,早期政府一直賣,還被創辦人張忠謀提醒不要再賣了,幸好十年前政府就停止賣股,目前持有超過6%的持股,國庫才有這十年的大豐收。


我採訪過很多創投,很多基金的大部分投資最後都失敗,但通常都是靠一、兩個案子翻身,而且把所有賠掉的錢都賺回來,這種現象很常見,幾乎已是一種創投界的常態。


被逼著一定要把股票賣掉,很可能就只賺到1到10這一段,但從10到100都沒賺到,過去很多創投公司因為基金到期,必需出脫股票,那還說得過去,但若是永續創投基金,還必需被主管關機強迫賣出,那就真的很冤枉了。


接下來,國內還有很多永續創投也都打算掛牌上市,例如能率集團旗下的能率亞洲,目前已在興櫃交易,未來也打算掛牌上市,有鑽石生技的前車之鑑,政策上這種不合理的規範,實在應該好好思考才對。


不過,最後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即使來自金融機構的資金已占全部創投資金的一半,但金融機構投資到創投的金額,占整體比重仍然很低,例如保險資金有約七成都是投向海外,對台灣新創投資累計僅300億元,投資在國內創投的比重,很可能低到只有0.1%而已。


因此,公會今年也將全力推動金融法規鬆綁,計劃引導保險業資金1%投入新創產業,預估可創造3,000億元資金挹注。


不過,為何金融機構不把資金投到創投?除了有很多主管機關的規範之外,最大的關鍵原因應該還是,台灣投資新創的獲利不夠好,一般在掛牌時大約賺5到10倍,比較好的可以賺2、30倍,但美國很多公司掛牌時,市值可能已達百倍或千倍,


台灣新創投資倍數不夠大,這當然有很多因素,有的說新創的市場定位不夠國際化,有的說沒有足夠的創新力,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但近年來已有一些不錯的新創企業,希望未來能夠有所改善,投資倍數很重要,如果回報不夠好,也不要怪很多資金都跑去炒房地產,或是錢流到海外去,創業家自己也要更振作才行。


不過,邱德成也認為,台灣目前市值前三十大的科技公司,很多在掛牌時市值都只有一億美元,但如今可以成長到一百億美元,因此,不要用國外的獨角獸定義來看台灣的公司,台灣的獨角獸的標準不應該是十億美元,這對台灣公司來說太嚴苛,而應該是降到一億美元,這個標準應該大家都可以接受。


邱德成說,目前檯面上的各大科技公司,在四十多年前,都是才剛創業的新創公司,因此,現在要更大量的投資年輕人,才是台灣未來可以持續成長壯大的重點。


益鼎創投至今已累計投資台灣500家公司,他退休前的目標是要投資到700家公司,我很認同這個看法,我也相信,更多的創新創業與創投,正是台灣可以繼續偉大的關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