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AI & Blockchain》WaCare 遠距健康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AI驅動醫療轉型,打造慢病照護新模式、串聯偏鄉健康資源

「我們過去在學術界發展非常多數位醫療健康預測的服務模式,做了很多海外的援助計畫,回台灣時發現台灣還是有很大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所以成立WaCare團隊,正在開發慢性病AI數位醫療照護模組,也用科技解決偏鄉、離島的健康照護資源不足,協助偏鄉數位轉型並且導入AI服務!」WaCare 遠距健康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在第八屆《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中表示。
WaCare成立於2016年,其中經營最具規模的是未來超高齡議題的族群,透過數位科技實現預防延緩失能與預防醫學的策略。2024年WaCare平台新進駐到559個社區據點,累計全台超過1,000個據點能使用WaCare;總計2024全年受惠WaCare的長輩人數突破125,000名。
至於智慧醫療AI化的發展現況,潘人豪提到,「醫療環境分類非常細緻,舉例來講有前端預防、即時治療、以及後端照顧,不同層級的需求都不一樣,所以在設計AI服務模式的時候每個重點都不同。」潘人豪舉例,過去到現在已有許多AI診斷工具輔助醫師使用,但如果醫生只相信AI判斷,萬一出問題誰該負責?所以最好的解法,還是要透過Expert System角度,提供醫師利用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提升診斷效率。
不過AI除了應用在臨床診斷及治療端,潘人豪提到另一個觀察,AI工具應用可以擴大介入在慢性病管理、調整生活型態、甚至衛教的需求。在國際上,越來越多案例顯示,醫療服務內容結合AI智慧化的潛力,例如2024年德國保險就多納入200項數位醫療方案。
潘人豪強調,看準AI 成為數位環境的重要角色之一,例如陪伴病人、在照顧者身旁協助他們在照顧上的需求,甚至也能督促用戶去改變日常行為促進健康。例如先前WaCare與國健署、台灣高血壓學會合作,提供民眾使用 WaCare APP紀錄血壓,達成後續的數位化管理與照護,這項服務就獲得初步驗證,以AI協助數位化照護的成效,不亞於個管師人力介入,而且能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患者陪伴與衛教,確實能緩解醫療人力缺乏,又能提升民眾疾病管理品質。
此外,潘人豪也指出,WaCare從成立以來即致力於偏鄉遠距健康,將AI資源,挹注到台灣醫療健康資源相對不足地方。
潘人豪舉例,「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在我們東海大學附近15分鐘車程內,有多達六、七個地區醫院;反觀我們服務的很多偏鄉,當地居民光是出門就醫一趟,來回就要超過8個小時,這也是為什麼這邊很多長輩不太願意就醫。所以我們觀察到,醫院銜接社區照顧這一段仍有一個斷點,而這部分就是真正適合科技介入的地方,所以這幾年可以發現,為什麼偏鄉的數位轉型走得這麼快,因為需求最強,所以我們現在就透過結合AI的方式,監測這些長輩的身體數據。」
正因為WaCare的服務模式逐漸受到關注,在2024年底從百餘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二十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企業類中小企業組」。另外同年8月WaCare也獲得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舉辦的「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中SDG3銀獎,顯示WaCare平台有效串接醫療資源、產業、以及服務民眾,成為賦能社會健康照顧的重要一環。
- 記者:Knowing新聞
- 更多科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