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麟凱死刑槍決再引廢死爭議 呂捷:路人沒有權力談原諒

黃麟凱死刑槍決再引廢死爭議 呂捷:路人沒有權力談原諒
呂捷。(圖/翻攝自呂捷FB)

[周刊王CTWANT] 近期由於32歲死囚黃麟凱於16日晚間10點02分槍決伏法的關係,社會上又再度掀起「廢死」與「反廢死」兩邊的爭論。而知名主持人呂捷也在FB發文表示「慎殺≠廢死」,文中更是直言「路人沒有權力談原諒,只有上帝和受害人的家屬才有資格談原諒。」

知名主持人呂捷近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多年以前,呂捷曾與一位支持廢死的學生討論原諒的議題。學生堅信所有罪行皆有被原諒的理由,甚至包括暴力性侵殺人的案件。當呂捷進一步將情境指向學生的親密伴侶,學生雖遲疑,但仍表示「原諒是為了放過自己」。然而,當呂捷以更直接的方式指稱模擬可能的暴行時,該名學生瞬間沉默。

呂捷解釋,慎殺並不等於廢死,即便加害者有教化的可能,並不代表應減輕刑罰。對於廢死的主要論點,呂捷認為主要有4點,其一,關於冤案可能性,呂捷認為台灣當前的死刑判決已經經過高度審慎的程序。檢察官求刑、法官審理、三審定讞,全程皆需確保證據充分且無瑕疵,尤其是死刑案件常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任何不合理之處都會被放大檢視。

其二,對於「有教化之可能」,呂捷認為,教化的可能性並不等於免除應有的懲罰。呂捷還引用法官在死刑判決書中常見的描述「其行為泯滅人性、令人髮指,求其生而不可得,需有永久與社會隔離之必要。」在呂捷看來,這樣的判斷是基於加害者對人性和社會秩序的徹底挑戰,死刑並非輕率的決定。

其三,關於原諒,呂捷引用電影《火線救援》中的一句話「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而我的任務是送他們去見上帝。」呂捷也認為「路人沒有權力談原諒,只有上帝和受害人的家屬才有資格談原諒」,真正有資格談原諒的人,是那些直接受到傷害的人。

第四點,對於社會責任的爭議,呂捷也認為整體社會的確對某些犯罪行為需負一定責任,但這並不能抹消加害者的個人行為責任。呂捷指出,台灣經歷民主化後,法治與人權意識已深植於制度中,與過去白色恐怖時期有本質差異,死刑並非政府濫權的工具,而是一項審慎的法律決定。

最後,呂捷再次強調「慎殺不應該等於廢死,有教化之可能也不代表要原諒並讓加害者接受較輕的刑罰」。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