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漁村1/僅一艘!全台唯一漁法「蹦火仔」瀕失傳 船長咬牙擔傳承重任
[周刊王CTWANT] 新北市金山區磺港漁港位在金山岬西南邊,由黃溪出海口闢建而成,17世紀因西班牙展領台灣,為運輸大屯山硫磺之對外通路得名「磺港」,此外也因此處漁獲量豐富,自清領時期就發展成漁村聚落,更有全台唯一的漁具漁法「蹦火仔」,近年卻因為年輕人口外流加上當地居民老化,漁港發展不進反退,「蹦火仔」也瀕臨失傳危機,在地的社區營造團隊「浪金山」見此情形,也拾起傳承重任,透過全方位的嘗試振興漁村。
據了解,當地居民以海為生,以延繩釣漁業為大宗,傳統捕魚技法「蹦火仔」更是成為當地限定特色,為捕捉向光性極強的「青鱗魚」,早年漁民以竹子做成火把,藉由燃燒發出火光吸引魚群,到後來的煤油火源,到現在改以電石(磺石)加水產生乙炔氣體,都記錄文化傳承時與時代接軌的痕跡。
蹦火仔是古人智慧展現的結晶,至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從每年5月開始,青麟魚會開始湧入北海岸地區,一路到10月間都有機會見到漁民展現這項拿手絕活,點燃時「蹦」的聲響也為一大特點,在魚群躍出海面時以漏斗狀的叉手網進行捕撈,獨特的景象也讓其成為海面上最亮的一顆星。
不同於追求高效率捕魚的現代漁船,「蹦火仔」漁法不僅事前準備作業繁瑣,出海後更是充滿挑戰,一艘船通常需要6至8位船員,而船長會站在船頭,憑藉著對魚場、海流的經驗,抓準時機點燃火炬,像指揮家一般控制磺火吸引青鱗魚隨他舞動,並和其它船員通力合作將魚網拉起,於船艙卸下漁獲後隨即準備下一次行動,如今這項先人的智慧卻瀕臨失傳。
蹦火船船長簡士凱已經擔任火長已經4年,過去將青鱗魚南下當飼料魚販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前幾年礙於魚群生態改變,漁獲量減少直接影響到船員生計,本就不多的蹦火船也礙於現實被迫退場。
簡士凱表示,受到魚況改變的衝擊,2020年起漁獲量嚴重減少,導致收入銳減無法維持家計,最慘澹時船員每月的薪水僅有1500元,到近兩年漁獲量雖有回升,卻又遇到銷售市場的改變,不再將青鱗魚作為飼料魚使用,接踵而來的挑戰影響到漁船的續存。
「想到爸爸,就覺得能再堅持一下。」簡士凱感慨地說,當初會擔起傳承重任,是因為看見父親持續在這行努力,當時心想或許之後魚況就會好轉,無奈回升效果有限,於是他這兩年將經營重心轉為觀光取向,並與文化局合作培養相關人才例如船員及導覽員,讓「蹦火」的文化能延續下去。
「原本有4艘,前年只剩1艘。」浪金山成員潘姝伃感慨說,「蹦火仔」這項磺火捕魚技法在2015年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也從過往經濟取項轉型成觀光產業,卻因為文化變遷、人口外流等因素,導致漁村漸漸沒落,魚群的減少及觀光客所帶來的收益,不足以支撐這些「討海人」維持生計,進一步影響漁法的續存。
浪金山負責人蔡文培和其團隊則從各方面伴展開漁村振興計畫,不只吸收在地居民的想法,也與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並接手漁村餐廳進行轉型,同時利用閒置空間經營青年旅社,透過吃、住作為敲門磚,讓外界知道金山的好,進而吸引更多的資源及人流進入。
蔡文培認為,金山坐擁豐富地理環境和人文特色,但對外的文化輸出力道卻相對薄弱,希望多管齊下,保留舊有文化底蘊的同時,並加入創新元素,讓越來越多遊客能來到磺港,進一步感受這個恬靜漁村的魅力。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