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林下經濟」地方創生 森林資源循環經濟新篇章 屏東縣牡丹鄉國產材木工坊暨森林生質能循環利用場域成果發表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屏東縣牡丹鄉2020年起積極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獲國家發展委員會核定,致力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下,牡丹鄉積極實踐「永續林業・生態臺灣」,成功引領林業資源循環經濟,日前舉行「國產材木工坊暨森林生質能循環利用場域」成果發表會,展示牡丹鄉在推動林下經濟方面的重要成果。
▲成果發表會與會貴賓合影。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牡丹鄉地方創生2.0,從林下經濟到森林資源循環經濟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稱林業保育署)表示,牡丹鄉公所全國首例配合「林下經濟」政策作為地方創生發展主軸,在林業保育署提供林下經濟、剩餘資材循環利用、國產材加工及利用等專業技術與經費挹注、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協助下,成功推動牡丹鄉林下經濟產業,秉持「里山倡議」精神,解決氣候變遷、農業技術提升、人口老化及青年返鄉等挑戰,成功將森林資源與農業生產結合,開創「山林畜牧養殖」、「林下蕈菇栽培」以及「林下養蜂產蜜」三大農業項目,為當地居民創造穩定的經濟收入,並帶動生態旅遊與循環經濟發展。
林業保育署表示,牡丹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牡丹鄉農業生產事業林下經濟事業升級計畫」,推動建置「國產材木工坊」與「林業資材汽化發電系統」,打造全國首例鄉公所主導推動的「森林生質能循環利用場域」,發揮在地林木資源全材利用的效益,這不僅是結合木工工藝與環境教育的創新實踐,也是地方人才發展及資源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
▲牡丹鄉林淑貞頭目帶頭飼養牡丹山林雞。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結合森林資源利用與文化傳承,木工坊運作刻劃部落新脈動
牡丹鄉公所運用東源森林遊樂區閒置空間,設立「國產材木工坊」,建置原木帶鋸機、平刨機、鋸臺等基礎小徑木加工設備,並結合當地部落文化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不但成為絕佳環境教育場域,也開設木工人才培育課程,推廣國產材使用與教育,讓部落居民不僅學會木工技術,創作具有部落文化特色 DIY 材料包,更設計讓遊客在森林遊樂區內體驗手作木工加工的療癒遊程,深受大眾歡迎。
木工坊旁設置的「屏東縣牡丹鄉林業資材汽化發電系統」,有效利用林地樹木撫育或修枝的剩餘資材,外來入侵種植物及農業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不但造福木工坊與東源森林遊樂區,也有助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產出的木炭、木醋液等副產品也作為周邊產品銷售,創造林業資源的附加價值。
▲段木香菇生長情形。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牡丹鄉國產材木工產品。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國產材木工坊人才培訓課程。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創新與永續並行,開創原鄉里山有機生活
成果發表會展示在地如何運用「山林養雞」、「林下段木香菇栽培」與「林下養蜂」等三項林下經濟產業技術,促進當地農民與山村居民的穩定收入,及帶動循環經濟與永續農業發展。牡丹鄉更進一步結合旭海旅遊線,旭海路口建置「牡丹農供 cevungan」直販所,展示、販售牡丹鄉林下經濟相關產品及木作文創商品,吸引往旭海的遊客駐足體驗原鄉里山生活。
牡丹鄉首創以「林下經濟」為主軸的地方創生計畫,不僅將森林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更結合環境保護與地方人才發展,展現「林下經濟」與「森林資源循環經濟」的巨大潛力,打造「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的在地實踐典範。
- 記者:旅奇傳媒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