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大國波蘭造晶片夢 扎根人才培育催動矽實力
歐洲晶片三角5(中央社記者羅元駿華沙5日電)位於波蘭南部城市的經濟特區,巨大白色廠房鱗次櫛比、整齊劃一,抬頭可見LG Energy Solution、電解液大廠enchem等企業LOGO,高掛在工廠外牆上,這是波蘭近年招商引資的成果,當傳統燃油車走向電動車發展,波蘭順勢產業風向,積極吸引韓國企業大舉投資。
事實上,波蘭為歐盟電動車電池主要生產國,電池產量高居全球第2,僅次於中國;波蘭一年汽車相關出口金額高達38億歐元,換算新台幣約1300億元,創造出的國內產值,占波蘭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8%,汽車工業儼然是波蘭經濟命脈之一。
去年8月,台積電德勒斯登廠風光動土,德國將在2027年迎來歐洲最先進車用晶片工廠,台積電猶如驅動投資動能火車頭,鄰近德國的波蘭、捷克紛紛高調擁抱半導體,喊出與德國共組「歐洲晶片三角」口號,期盼獲得科技大廠投資青睞。
「我們可能從汽車產業延伸至半導體,」波蘭投資貿易局副總裁普德沃夫斯基(Pawe? Pud?owski)向中央社記者,描繪波蘭發展半導體的輪廓。
普德沃夫斯基說到,賓士、豐田等國際汽車大廠在波蘭有完整組裝線,加上生產電池的供應鏈也在此扎根,波蘭要用自身優勢延伸布局半導體。
言下之意,當燃油車逐步轉變成電動車,一輛汽車就像是裝載高速運算的移動式電腦,晶片成不可或缺的關鍵零件,搭配5G快速聯網通訊技術,可以想見,汽車工業產值將擴大,波蘭必須抓住這波成長機會。
社會主義歷史背景塑造波蘭人韌性與勤奮
波蘭有句諺語「Piwo to moje paliwo」,是指「Beer is my fuel」(啤酒是我的動力來源),打開冰箱可以沒有魚肉,但絕不能沒有啤酒。
不過負責招商的列格尼察經濟特區企業服務部專員里布卡(Szymon Rybka)笑說,波蘭人也常說,「There's nothing impossible,just hold my beer」(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只要幫我拿好啤酒),形容波蘭人可以大展身手、全心投入工作。
台灣科技大學與華沙理工大學在電動車等領域有合作關係,台科大電子系助理教授張佑丞觀察,波蘭過去在社會主義薰陶下,養成刻苦耐勞與韌性特質。
據歐盟統計局2023年統計,歐盟工作年齡族群每人每週平均工時為36.1小時,德國每人每週平均為34小時、捷克37.8小時、波蘭39.3小時,足見波蘭工時最高,若擴大與歐盟各國相比,波蘭居前3高工時國家。
波蘭基本工資為4300茲羅提,換算約新台幣3.4萬元,德國起薪2150歐元,相當新台幣7.4萬元,德國工資相當於波蘭的2倍。
除了勞動力之外,具備充沛理工人才也是發展關鍵,西里西亞科技大學教授莫澤克(Dariusz Mrozek)不諱言指出,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居一方之霸,仰賴高等教育培養出電機電子、資工人才,「我們也持續努力吸引年輕學子投入理工科系,而不是轉往醫學、法律領域。」
以產學合作著稱的西里西亞科技大學,合作企業包括歐洲最大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阿爾斯通(Alstom)、發展駕駛輔助ADAS與自駕系統汽車零件商Aptiv以及通訊技術大廠諾基亞(NOKIA)等,這所大學每年培養出的理工人才至少3000名。
莫澤克說明,與企業合作成立產學研究室,讓學生獲取知識來源,不侷限於教材課本,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習效果更為顯著,畢業後也能無縫接軌企業需求。
根據資誠PwC全球經濟2024中報告指出,預測未來5年,歐盟周邊經濟體的經濟年成長率平均約2.0%,估計波蘭達3.4%,而法國與德國成長率則低於1.5%。
歐洲區逐步走出通貨膨脹陰霾後,智庫樂觀看待波蘭經濟動能續航力,也讓波蘭誓言成為歐洲晶片三角的雄心壯志喊得鏗鏘有力,只不過,儘管機會千載難逢,眼前挑戰也不小。
波蘭內外挑戰並存發展晶片路途顛簸
首先,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波蘭是歐盟內生育率較低的國家之一,波蘭統計局人口統計預測,與2022年相比,到2060年估波蘭人口將降12.7%至3290萬人,屆時15歲至64歲間的工作年齡人口將大幅下滑至1680萬人。
波蘭政府很早意識到少子化挑戰,2021年端出2040年人口戰略計畫,目標是擺脫低生育率陷阱,計畫消除育齡父母的生育障礙,然而要扭轉少子化困境並非易事,只能拉長時間觀察政策成效。
波蘭半導體供應鏈協會執行長法比諾維奇(Marcin Fabianowicz)強調,若與鄰國捷克比較,波蘭總人口是捷克3倍多,兩者相比「我們勞動力顯得充裕」。
少子化問題減少人口紅利,成為內部挑戰,對外存在「英特爾投資紅利推遲」困境,大咖暫緩投資,政府招商難以使力。
2024年9月,英特爾暫緩波蘭封測廠46億美元投資案,波蘭原本有望迎來史上最大外商投資案,卻因英特爾發展失利戛然而止,波蘭此刻大力招商半導體廠商進駐的氛圍,顯得時機不對。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總監暨研究員劉佩真認為,波蘭很希望透過國際半導體公司,協助建立在地化完整供應鏈,暫緩投資對當地推動晶圓製造產生很大影響。
「目前波蘭在半導體產業,確實沒有明確、清楚的國家層級策略」,波蘭投資貿易局台北辦事處首席代表吾志遠坦言;不過他強調,英特爾投資暫緩一事,不影響波蘭發展半導體產業,波蘭在矽光子、封裝領域保持積極態度;同時參考德國鎖定IC設計領域,培養波蘭的晶片設計人才。
普德沃夫斯基則認為,波蘭擁有良好勞動力、教育系統、人口、土地與基礎建設,上述條件持續存在,對外商而言仍具競爭力。
但普德沃夫斯基也不諱言指出,台灣發展半導體歷程將近半世紀,儘管發展半導體產業鏈是漫長旅程,「波蘭會謙卑地前進」。
事實上,波蘭為歐盟電動車電池主要生產國,電池產量高居全球第2,僅次於中國;波蘭一年汽車相關出口金額高達38億歐元,換算新台幣約1300億元,創造出的國內產值,占波蘭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8%,汽車工業儼然是波蘭經濟命脈之一。
去年8月,台積電德勒斯登廠風光動土,德國將在2027年迎來歐洲最先進車用晶片工廠,台積電猶如驅動投資動能火車頭,鄰近德國的波蘭、捷克紛紛高調擁抱半導體,喊出與德國共組「歐洲晶片三角」口號,期盼獲得科技大廠投資青睞。
「我們可能從汽車產業延伸至半導體,」波蘭投資貿易局副總裁普德沃夫斯基(Pawe? Pud?owski)向中央社記者,描繪波蘭發展半導體的輪廓。
普德沃夫斯基說到,賓士、豐田等國際汽車大廠在波蘭有完整組裝線,加上生產電池的供應鏈也在此扎根,波蘭要用自身優勢延伸布局半導體。
言下之意,當燃油車逐步轉變成電動車,一輛汽車就像是裝載高速運算的移動式電腦,晶片成不可或缺的關鍵零件,搭配5G快速聯網通訊技術,可以想見,汽車工業產值將擴大,波蘭必須抓住這波成長機會。
社會主義歷史背景塑造波蘭人韌性與勤奮
波蘭有句諺語「Piwo to moje paliwo」,是指「Beer is my fuel」(啤酒是我的動力來源),打開冰箱可以沒有魚肉,但絕不能沒有啤酒。
不過負責招商的列格尼察經濟特區企業服務部專員里布卡(Szymon Rybka)笑說,波蘭人也常說,「There's nothing impossible,just hold my beer」(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只要幫我拿好啤酒),形容波蘭人可以大展身手、全心投入工作。
台灣科技大學與華沙理工大學在電動車等領域有合作關係,台科大電子系助理教授張佑丞觀察,波蘭過去在社會主義薰陶下,養成刻苦耐勞與韌性特質。
據歐盟統計局2023年統計,歐盟工作年齡族群每人每週平均工時為36.1小時,德國每人每週平均為34小時、捷克37.8小時、波蘭39.3小時,足見波蘭工時最高,若擴大與歐盟各國相比,波蘭居前3高工時國家。
波蘭基本工資為4300茲羅提,換算約新台幣3.4萬元,德國起薪2150歐元,相當新台幣7.4萬元,德國工資相當於波蘭的2倍。
除了勞動力之外,具備充沛理工人才也是發展關鍵,西里西亞科技大學教授莫澤克(Dariusz Mrozek)不諱言指出,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居一方之霸,仰賴高等教育培養出電機電子、資工人才,「我們也持續努力吸引年輕學子投入理工科系,而不是轉往醫學、法律領域。」
以產學合作著稱的西里西亞科技大學,合作企業包括歐洲最大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阿爾斯通(Alstom)、發展駕駛輔助ADAS與自駕系統汽車零件商Aptiv以及通訊技術大廠諾基亞(NOKIA)等,這所大學每年培養出的理工人才至少3000名。
莫澤克說明,與企業合作成立產學研究室,讓學生獲取知識來源,不侷限於教材課本,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習效果更為顯著,畢業後也能無縫接軌企業需求。
根據資誠PwC全球經濟2024中報告指出,預測未來5年,歐盟周邊經濟體的經濟年成長率平均約2.0%,估計波蘭達3.4%,而法國與德國成長率則低於1.5%。
歐洲區逐步走出通貨膨脹陰霾後,智庫樂觀看待波蘭經濟動能續航力,也讓波蘭誓言成為歐洲晶片三角的雄心壯志喊得鏗鏘有力,只不過,儘管機會千載難逢,眼前挑戰也不小。
波蘭內外挑戰並存發展晶片路途顛簸
首先,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波蘭是歐盟內生育率較低的國家之一,波蘭統計局人口統計預測,與2022年相比,到2060年估波蘭人口將降12.7%至3290萬人,屆時15歲至64歲間的工作年齡人口將大幅下滑至1680萬人。
波蘭政府很早意識到少子化挑戰,2021年端出2040年人口戰略計畫,目標是擺脫低生育率陷阱,計畫消除育齡父母的生育障礙,然而要扭轉少子化困境並非易事,只能拉長時間觀察政策成效。
波蘭半導體供應鏈協會執行長法比諾維奇(Marcin Fabianowicz)強調,若與鄰國捷克比較,波蘭總人口是捷克3倍多,兩者相比「我們勞動力顯得充裕」。
少子化問題減少人口紅利,成為內部挑戰,對外存在「英特爾投資紅利推遲」困境,大咖暫緩投資,政府招商難以使力。
2024年9月,英特爾暫緩波蘭封測廠46億美元投資案,波蘭原本有望迎來史上最大外商投資案,卻因英特爾發展失利戛然而止,波蘭此刻大力招商半導體廠商進駐的氛圍,顯得時機不對。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總監暨研究員劉佩真認為,波蘭很希望透過國際半導體公司,協助建立在地化完整供應鏈,暫緩投資對當地推動晶圓製造產生很大影響。
「目前波蘭在半導體產業,確實沒有明確、清楚的國家層級策略」,波蘭投資貿易局台北辦事處首席代表吾志遠坦言;不過他強調,英特爾投資暫緩一事,不影響波蘭發展半導體產業,波蘭在矽光子、封裝領域保持積極態度;同時參考德國鎖定IC設計領域,培養波蘭的晶片設計人才。
普德沃夫斯基則認為,波蘭擁有良好勞動力、教育系統、人口、土地與基礎建設,上述條件持續存在,對外商而言仍具競爭力。
但普德沃夫斯基也不諱言指出,台灣發展半導體歷程將近半世紀,儘管發展半導體產業鏈是漫長旅程,「波蘭會謙卑地前進」。
- 記者:中央社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