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避雷術2/這家玩具小廠拒絕「吸收關稅」 甩開採購商宰割+直球對決美國客人

[周刊王CTWANT]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幾乎每日一變,4月打出全球「對等關稅」後又暫緩90天,5月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談判後,又互降關稅115百分點,暫時休兵90天,讓全球市場大亂,尤其下半年購物旺季的拉貨潮,一會煞車、一會加速,讓台灣中小企業主很頭疼。
「現在居然連關稅戰,都要叫我們工廠吸收!」Tryeht業務總監Rio Yeh說,台灣玩具出口商長年任由品牌廠及採購商「宰割」,這次加上美國關稅戰,為擺脫「宿命」,他最近一個月改用亞馬遜的電商平台,直接公開向美國的消費者販售。
在4月底的亞馬遜全球開店的台灣場分享會上,Rio Yeh將一顆壓扁的橡皮球鬆手,不用打氣泵、球就恢復成原來大小,往地上一砸、就像籃球般跳很高。「這個球,是客戶8年前不要的產品!」Rio Yeh解釋,趁疫情空檔把這項商品改良,原本乏人問津,最近30天放在電商平台購物網頁上,竟然賣出300張訂單。
雖然看起來不多,但他說「我從來沒有這麼高興過」,因為看到大量的消費者回饋,都是在讚美商品,這在過去,由國際貿易商、品牌採購商點菜下單時,從未有過的經驗。
Rio Yeh的開心,源自台灣玩具商在傳統出口市場生態中積蓄已久的委屈。台灣曾是全球玩具出口市場上的超級強權,1987年創下出口額破10.73億美元的紀錄,後來被成本更便宜的中國廠商追上,現存的台灣廠商多為量能不高的代工廠,在出口市場上,總是受制於品牌採購商。
「過去有句話說,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工廠」,Rio Yeh說,台灣人兢兢業業、辛苦開發商品,一年要跑四次國際展覽會,但一碰到採購商,「他們不是說你這東西真棒,而是說太貴,因為要砍價,但是當東西賣得好、客戶要返單(重新訂購上次的貨)時,又被要求更低價」。

台灣的工廠聽品牌商認為的流行來開發商品,花了一兩年推出後,才發現根本賣不動,但品牌商又把責任推給工廠、說是東西做不好,今年美國關稅戰開打後,品牌商及採購商又要台灣廠吸收新增的關稅,Rio Yeh吞不下去,改用亞馬遜電商平台自己賣,「雖然要收手續費,比起過去跑國際展會宣傳動輒百萬起跳,十幾萬算小事,還可聽到消費者第一手使用心得,這對訂單和庫存機動性更好」,也省下貿易商中間再抽一筆。」
在台灣做保健藥盒研發、2012年成立的Fullicon護立康,也吃過「採購商」的虧,後來靠著電商平台上的AI工具,成功轉型為自營品牌。「現在我賣這款產品,已經累積6000多個評語,可以看到客人要什麼,去做產品優化,後來不管是推銷給經銷商或終端客人,都有數字依據,而不是只『靠感覺』。」護立康副總經理李承樺手拿他主導開發的彩色藥盒說著。
護立康原是1981年成立的傳統塑膠射出成型製造商益麟,專賣塑膠盒子,「每年兩次的香港禮品展聽採購商的意見,常是天花亂墜,但產品開出來卻賣不好。」李承樺說,13年前轉型做保健藥盒後發現,產品長什麼樣子,不是自己說的算,而是市場說了算,對於工廠端來說,若能看到直接的市場銷售量、競品分析,去做差異化和獨特性,是很重要的。

李承樺說,六年前護立康改用亞馬遜平台販售後,遇到很多中國競爭廠家推出類似的品項,「但是中獎率一直都沒有我們高,我覺得差別是,有沒有花時間去了解消費者。」
他得意地說,「因為公司要求內部研發人員,不是只是工業設計師,也學著當行銷人員,學習使用亞馬遜平台可用的各種AI工具,來分析到底什麼是賣得動的,以客人的評語去進化商品。」
亞馬遜全球開店北美站資深經理Hans Huang表示,除了一單一單賣給美國的普通消費者,其實亞馬遜也有Amazon business亞馬遜企業購,可以直接跟超過500萬個美國當地的政府、企業、或教育單位談生意,訂單就會是一次幾百、幾千件,能談出相對好的價錢、來抵銷關稅的壓力,所以像是辦公桌椅、文具教育用品,或是餐廚、餐飲業會用到的免洗餐具、吸管筷子等,這種非常明確的商用情境廠商,都很適合。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