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發展AI技術 揪交通違規有效降低事故率
資策會軟體院發展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影像辨識使用AI模型找出違規樣態,以驗證場域台中市為例,帶動事故率下降39%。資策會軟體院院長蒙以亨表示,今年規劃推動智慧終端(On-device AI)評測機制,讓應用在影像辨識的AI技術再精進。
台灣地狹人稠,交通部統計顯示,台灣汽車有868萬輛,機車多達1465萬輛,路上看到汽機車混合行駛,早已是民眾日常。不過,也因為大量汽機車上路,複雜的車流狀況也衍生不少交通事故。
蒙以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資策會軟體院發展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透過AI技術讓道路更安全,不僅投入發展智慧駕駛技術,也希望讓道路「更聰明」。進一步觀察容易發生道路事故的地點,因此鎖定從路口著手。
不過,路上的交通違規常常發生在晚上加上天候因素,若碰到下雨、起霧等狀況,對於AI影像辨識是一大挑戰。
蒙以亨說明,發展AI技術最重要的是資料,過去幾年在經濟部與數發部支持下發展「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主要透過內建台灣多元混合車流環境的Sardina數據集,以400萬筆資料來訓練AI影像辨識模型,慢慢調校,提升辨識率。
蒙以亨指出,目前技術可辨識路上8類物件,包含一般房車、計程車、機車、機車加上騎士、貨車、巴士、腳踏車、行人等,透過利用這些物件種類,就可以用來偵測交通違規。
這套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初期在校園實驗,再漸進擴大驗證場域,2022年到2024年間,陸續在新北、台中、高雄、基隆場域實證,目前辨識率可達96%。
路上哪些交通違規最為常見,軟體院團隊透露,技術目的是希望降低事故率,如果可以減少違規,基本上就可降低交通事故,訓練過程中也優先選擇最容易造成事故的樣態來做訓練,地方政府知道哪類違規樣態最多,因此,模型也會因為不同路口再做微幅調整,比較常見的包括對向違規迴轉、闖紅燈與違規右轉等。
至於AI技術效益,蒙以亨表示,AI技術可以24小時運作,也能節省執法的人力資源。以科技執法為例,台中市在布建實施後,事故率也下降39%。
展望未來,蒙以亨指出,許多廠商投入科技執法的應用,不過在影像辨識上,各家模型辨識率不一。資策會今年規劃進一步推動智慧終端(On-device AI)評測機制,如果路上、車上、無人機的設備如果有做影像辨識,都可以來做AI評測,廠商可以再提升辨識率,若技術上有困難,也可以跟資策會合作精進。
台灣地狹人稠,交通部統計顯示,台灣汽車有868萬輛,機車多達1465萬輛,路上看到汽機車混合行駛,早已是民眾日常。不過,也因為大量汽機車上路,複雜的車流狀況也衍生不少交通事故。
蒙以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資策會軟體院發展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透過AI技術讓道路更安全,不僅投入發展智慧駕駛技術,也希望讓道路「更聰明」。進一步觀察容易發生道路事故的地點,因此鎖定從路口著手。
不過,路上的交通違規常常發生在晚上加上天候因素,若碰到下雨、起霧等狀況,對於AI影像辨識是一大挑戰。
蒙以亨說明,發展AI技術最重要的是資料,過去幾年在經濟部與數發部支持下發展「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主要透過內建台灣多元混合車流環境的Sardina數據集,以400萬筆資料來訓練AI影像辨識模型,慢慢調校,提升辨識率。
蒙以亨指出,目前技術可辨識路上8類物件,包含一般房車、計程車、機車、機車加上騎士、貨車、巴士、腳踏車、行人等,透過利用這些物件種類,就可以用來偵測交通違規。
這套交通安全防護AI技術,初期在校園實驗,再漸進擴大驗證場域,2022年到2024年間,陸續在新北、台中、高雄、基隆場域實證,目前辨識率可達96%。
路上哪些交通違規最為常見,軟體院團隊透露,技術目的是希望降低事故率,如果可以減少違規,基本上就可降低交通事故,訓練過程中也優先選擇最容易造成事故的樣態來做訓練,地方政府知道哪類違規樣態最多,因此,模型也會因為不同路口再做微幅調整,比較常見的包括對向違規迴轉、闖紅燈與違規右轉等。
至於AI技術效益,蒙以亨表示,AI技術可以24小時運作,也能節省執法的人力資源。以科技執法為例,台中市在布建實施後,事故率也下降39%。
展望未來,蒙以亨指出,許多廠商投入科技執法的應用,不過在影像辨識上,各家模型辨識率不一。資策會今年規劃進一步推動智慧終端(On-device AI)評測機制,如果路上、車上、無人機的設備如果有做影像辨識,都可以來做AI評測,廠商可以再提升辨識率,若技術上有困難,也可以跟資策會合作精進。
- 記者: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3日電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