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中美貨量銳減 航運業:貨量只是遞延或轉移
川普上任後祭出高額對等關稅及美國新徵港口費,牽動海、空運市場。航運業者指出,市場觀望氣氛濃,中美間貨量銳減,也出現轉移至東南亞等其他地區的情況,亞洲線相對熱絡,貨量下滑只是出貨時間遞延,不必太悲觀。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初祭出高額對等關稅震撼市場,後續雖暫緩90天高額關稅,但美中貿易關係持續緊繃,各界關注兩方領導人如何談判不斷疊加的超高額關稅,此舉也令中美之間的航運貨量大幅降溫,觀望氣氛十分濃厚。
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已經連續兩週下跌,貨攬業者指出,從中國到美國的貨量減少約4成,貨主目前的心態以觀望居多,靜觀政策走勢,「不急著出貨」。
長榮海運指出,受關稅政策影響,4月艙位量縮減3到4成,中國進出口量大幅縮減6到7成,且轉單東南亞出貨的狀況並不如預期。不過,總經理吳光輝認為,泛太平洋航線第2季貨量下滑只是出貨時間遞延,「貨還在,就沒有悲觀的理由。」
吳光輝認為,中美間貿易依存度仍高,高關稅政策長期延續有困難,更多是手段性施壓;航運產業供給彈性低,但可透過空班、調整航線等方式提升船舶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應對市場變動。
中菲行海運副總裁林永川表示,中國至北美船班大幅減少,但亞洲近洋線貨量增加,首季呈現淡季不淡,第2季有望續強;歐洲線則因氣候與港口效率問題出現塞港,預計5月中旬前穩住價格和貨量,5月中旬後有望調漲運價。
空運方面,中菲行空運總裁邱鈞榮指出,受關稅影響,中國至美國空運需求也驟減,中國國航、東航、南航貨機班次大量縮減,部分電商宣布5月起停止對美出貨,貨攬業者業預期美國線貨量會減半;但貨量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轉單到其他市場。
邱鈞榮表示,中國電商為空運市場主力,目前已轉向歐洲、大洋洲及亞洲各國,帶動亞洲各樞紐港貨量上升,運價走揚。
回顧2024年,全球空運艙位供給年增7.4%,需求增11.3%,形成供不應求局面;台灣第1季出口量年增23.4%,進口年增32.5%,總貨量年增9.4%。邱鈞榮坦言,「如果沒有關稅攪局,今年空運市場前景本來非常好。」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布對中國擁有與營運船舶課高額港口費、中國承造但非中國營運商的船則課較低費用的計畫。中菲行認為,部分船公司會調整航線布局,但因有聯盟船隊協調互補,整體影響有限。業界認為,此舉將構成市場漲價理由。
長榮表示,長榮旗下中國建造的船舶目前是布置在歐洲和亞洲近洋線運營,美國航線無中國建造船隻;若把未來3年造船訂單的中國建造船舶納入,整體比例仍低於20%,很有信心能夠彈性應對。
航商分析指出,中國航運公司和使用中國建造船舶船隊的運營成本會提高,後果包括運費上漲、供應鏈中斷及全球船舶需求的轉變。短期內,貨主可能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導致運費波動;長期而言,造船需求可能會轉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市場對日本、韓國和台灣建造的船舶需求可能會增加。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初祭出高額對等關稅震撼市場,後續雖暫緩90天高額關稅,但美中貿易關係持續緊繃,各界關注兩方領導人如何談判不斷疊加的超高額關稅,此舉也令中美之間的航運貨量大幅降溫,觀望氣氛十分濃厚。
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已經連續兩週下跌,貨攬業者指出,從中國到美國的貨量減少約4成,貨主目前的心態以觀望居多,靜觀政策走勢,「不急著出貨」。
長榮海運指出,受關稅政策影響,4月艙位量縮減3到4成,中國進出口量大幅縮減6到7成,且轉單東南亞出貨的狀況並不如預期。不過,總經理吳光輝認為,泛太平洋航線第2季貨量下滑只是出貨時間遞延,「貨還在,就沒有悲觀的理由。」
吳光輝認為,中美間貿易依存度仍高,高關稅政策長期延續有困難,更多是手段性施壓;航運產業供給彈性低,但可透過空班、調整航線等方式提升船舶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應對市場變動。
中菲行海運副總裁林永川表示,中國至北美船班大幅減少,但亞洲近洋線貨量增加,首季呈現淡季不淡,第2季有望續強;歐洲線則因氣候與港口效率問題出現塞港,預計5月中旬前穩住價格和貨量,5月中旬後有望調漲運價。
空運方面,中菲行空運總裁邱鈞榮指出,受關稅影響,中國至美國空運需求也驟減,中國國航、東航、南航貨機班次大量縮減,部分電商宣布5月起停止對美出貨,貨攬業者業預期美國線貨量會減半;但貨量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轉單到其他市場。
邱鈞榮表示,中國電商為空運市場主力,目前已轉向歐洲、大洋洲及亞洲各國,帶動亞洲各樞紐港貨量上升,運價走揚。
回顧2024年,全球空運艙位供給年增7.4%,需求增11.3%,形成供不應求局面;台灣第1季出口量年增23.4%,進口年增32.5%,總貨量年增9.4%。邱鈞榮坦言,「如果沒有關稅攪局,今年空運市場前景本來非常好。」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布對中國擁有與營運船舶課高額港口費、中國承造但非中國營運商的船則課較低費用的計畫。中菲行認為,部分船公司會調整航線布局,但因有聯盟船隊協調互補,整體影響有限。業界認為,此舉將構成市場漲價理由。
長榮表示,長榮旗下中國建造的船舶目前是布置在歐洲和亞洲近洋線運營,美國航線無中國建造船隻;若把未來3年造船訂單的中國建造船舶納入,整體比例仍低於20%,很有信心能夠彈性應對。
航商分析指出,中國航運公司和使用中國建造船舶船隊的運營成本會提高,後果包括運費上漲、供應鏈中斷及全球船舶需求的轉變。短期內,貨主可能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導致運費波動;長期而言,造船需求可能會轉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市場對日本、韓國和台灣建造的船舶需求可能會增加。
- 記者: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6日報導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