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外資將台海衝突視為風險 須有所因應
路透社報導,外國投資人過去幾乎無法想像中國會入侵台灣,但隨著川普成為美國總統,不少投資人將此視為尾部風險不得不有所準備,儘管他們找不到方法可以真正應對。
根據報導,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美中關係的爭議點,尤其在川普1月重返白宮,並對中國祭出關稅後,美中關係惡化。
投資人憂心中國若試圖奪取其視為「神聖」領土的台灣,恐引發戰爭,導致台灣作為一個擁有自己貨幣和身分的市場走向終點。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和平或維持現狀。
因此對投資人來說,要麼選擇全面撤出,要麼繼續維持投資,並祈禱一切順利。
總部設於新加坡的全球套利基金公司阿拉瓦里資產管理公司(Aravali Asset Management)投資長戴夫(Mukesh Dave)指出,任何入侵的風險都難以避開。
他指出,「任何交易都會無法結算,貨幣也可能一起消失。你不是當成一切如常,就是完全避開。」
根據線上賭盤平台Polymarket資料所示,中國入侵台灣的機率已經從今年初的近乎零攀升至12%。
今年以來,惴惴不安的外國投資人已從台股撤出近110億美元,儘管大部分資金外流是因為關稅與經濟的相關疑慮所致。不過,外資已經於5月稍微回流。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今年來總計跌6%。
美國雖長期奉行「戰略模糊」政策,未明確表態若台灣遭攻擊是否會出兵,但前總統拜登在他任內曾表示,若中國犯台將出兵衛台。
不過,隨著川普談論新全球秩序,以及無視俄羅斯併吞烏克蘭大片領土,升高地緣政治緊張,令人質疑美國是否會保衛台灣。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彙編「兩岸風險指數」(Cross-Strait Risk Index),透過統計新聞報導中提及兩岸緊張的次數來衡量地緣政治風險,該指數自川普去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持續上升。
貝福資本集團(Balfour Capital Group)投資長勞倫斯(Steve Lawrence)說:「中國若對台發動侵略,投資決策將變得非黑即白,要麼繼續持有,承受劇烈波動,要麼迅速撤出,以保資本。」
投資台灣的核心理由在於台積電。戴夫指出:「台積電如此重要,投資人普遍預期美國會保衛台灣,而且會強力捍衛台灣。這是希望之所在。」然而,台積電也是這次川普關稅行動針對的目標之一。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認為外國投資人誤判兩岸戰爭的風險程度,「我們不應從地緣政治風險角度來解讀,關鍵其實在關稅」。
退休基金顧問公司Mercer全球投資策略長努祖(Rich Nuzum)指出,他的客戶評估風險時發現,最佳選擇是分散投資,「我認為,對危機情境進行壓力測試變得愈來愈普遍」。
根據報導,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美中關係的爭議點,尤其在川普1月重返白宮,並對中國祭出關稅後,美中關係惡化。
投資人憂心中國若試圖奪取其視為「神聖」領土的台灣,恐引發戰爭,導致台灣作為一個擁有自己貨幣和身分的市場走向終點。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和平或維持現狀。
因此對投資人來說,要麼選擇全面撤出,要麼繼續維持投資,並祈禱一切順利。
總部設於新加坡的全球套利基金公司阿拉瓦里資產管理公司(Aravali Asset Management)投資長戴夫(Mukesh Dave)指出,任何入侵的風險都難以避開。
他指出,「任何交易都會無法結算,貨幣也可能一起消失。你不是當成一切如常,就是完全避開。」
根據線上賭盤平台Polymarket資料所示,中國入侵台灣的機率已經從今年初的近乎零攀升至12%。
今年以來,惴惴不安的外國投資人已從台股撤出近110億美元,儘管大部分資金外流是因為關稅與經濟的相關疑慮所致。不過,外資已經於5月稍微回流。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今年來總計跌6%。
美國雖長期奉行「戰略模糊」政策,未明確表態若台灣遭攻擊是否會出兵,但前總統拜登在他任內曾表示,若中國犯台將出兵衛台。
不過,隨著川普談論新全球秩序,以及無視俄羅斯併吞烏克蘭大片領土,升高地緣政治緊張,令人質疑美國是否會保衛台灣。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彙編「兩岸風險指數」(Cross-Strait Risk Index),透過統計新聞報導中提及兩岸緊張的次數來衡量地緣政治風險,該指數自川普去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持續上升。
貝福資本集團(Balfour Capital Group)投資長勞倫斯(Steve Lawrence)說:「中國若對台發動侵略,投資決策將變得非黑即白,要麼繼續持有,承受劇烈波動,要麼迅速撤出,以保資本。」
投資台灣的核心理由在於台積電。戴夫指出:「台積電如此重要,投資人普遍預期美國會保衛台灣,而且會強力捍衛台灣。這是希望之所在。」然而,台積電也是這次川普關稅行動針對的目標之一。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認為外國投資人誤判兩岸戰爭的風險程度,「我們不應從地緣政治風險角度來解讀,關鍵其實在關稅」。
退休基金顧問公司Mercer全球投資策略長努祖(Rich Nuzum)指出,他的客戶評估風險時發現,最佳選擇是分散投資,「我認為,對危機情境進行壓力測試變得愈來愈普遍」。
- 記者:中央社新加坡22日綜合外電報導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