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地位起飛 高星潢:台灣有長程航線優勢
華航高星潢專訪2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6日電)疫情過後,台灣躍升為亞洲重要的轉機樞紐。華航董事長高星潢指出,隨著香港轉機地位弱化,台灣受惠,正好發揮既有的時間帶與長程航線優勢,他看好台灣在疫後的轉運地位已順勢起飛,「台灣,是一個島嶼,一飛出去就是要飛遠。」
疫情過後,全球旅運需求爆發,台灣國門重回熱絡景象,不一樣的是來台轉機旅客量能仰角上攻。根據統計,桃園國際機場2024年轉機人次突破670萬,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幅增加55%,創下新高紀錄,其中往返東南亞與北美間的轉機客更超過187萬人次,疫後航空版圖悄然改變,台灣躍升為亞太重要的轉運樞紐之一。
台灣航空產業疫後大躍升 大啖轉機客市場
華航董事長高星潢接受中央社團隊專訪時表示,疫情後桃機轉機旅客暴增的背後,一部分來自亞洲原本重要樞紐香港的弱化,美中關係變化與政治影響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台灣確實受惠香港的「外溢、轉單效益」。
「但我們也有既有優勢,在疫後轉機人口爆發之下,更被凸顯出來」。高星潢舉例,華航、長榮航等的航班規劃,在轉機的時間帶上都具備優勢,北美來台的轉機客不必等太久,就能銜接下段航程,一天甚至可以做到2到3波的銜接,快速飛往東南亞航點,反之亦然,也讓台灣成為東北亞、東南亞與歐美之間的完美中繼站。
華航目前每週往返北美的航班超過40班次,包含洛杉磯、安大略、舊金山、紐約、溫哥華、西雅圖等航點;歐洲市場方面,華航直飛法蘭克福、倫敦、維也納、阿姆斯特丹,羅馬與布拉格為新興航點,每週歐洲有超過25班航班往返;華航飛大洋洲則有雪梨、墨爾本與布里斯本3大航點,每週近20班。
把台灣桃園機場和韓國仁川機場相比,他直言,「仁川可銜接的航點雖然多,但航班分散、波段時間拉長;台灣轉機反而更能集中銜接時間帶。」高星潢也指出,香港中轉點多在中國,長程線反而不多,「這就讓台灣都有了不同的優勢」。
「台灣是島嶼,一飛出去就是要飛遠,航空公司要存活、就要飛得遠,『武器』自然長得不一樣;美國、大陸是內陸型,內部流量就夠支撐營運,不飛長程也無所謂,這是根本上的不同。」高星潢分析。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計,全球航空市場年成長率約4%,亞太地區為7%,而台灣更達到9%到10%,顯示台灣航空產業在疫情後的復甦是前段班。高星潢說,「台灣轉機人口暴增是主因,外部因素是美中貿易戰、香港政治因素,但也因為我們本來就有這個優勢。」
逐水草而居 台積電設廠掀轉運商機
疫情後,全球航空業重新歸隊,高科技產業動向成了經濟成長重要引擎。隨著台積電赴日設廠,華航也快速布局,在2023年開啟直飛日本熊本的航線,「我們直飛熊本,不只看準台積電工程師和供應商的商務需求,還包括員眷與生活圈需求。」他認為,像是餐飲、觀光、甚至理髮等剛需產業,都會一起過去,形成一個「台灣村」。
他點出,這樣的變化不是一次性的交通需求,而是「旅運」與「生活」結合的長期效應。他認為,台積電日本設廠更有機會快速形成生活圈的旅運市場。
相較之下,星宇航空選擇切入氣候高溫、較為艱難的鳳凰城航點,將於2026年開啟台北桃園直飛鳳凰城的新航線,高星潢也不吝於給予讚美,他認為,「星宇航空為新進業者,確實必須勇於插旗潛力新航點。」
華航拚永續節能 靠參加比賽勤練功
談及華航的永續之路,高星潢表示,以前負責企業永續議題時,剛開始業界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參加比賽,比賽規則就是新手指引。」他直言,遇到棘手任務時,要有找到「捷徑」的本事。
「我們國內所有比賽都參加了,第1年就拿獎,連續3年冠軍,還被主辦單位說『你不能再來比了』」;後來轉戰國際戰場,華航連續8年在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選入選新興市場成分股,高星潢說,由於布局早,也為華航奠定永續轉型的好體質。
2025年,歐盟要求機場提供的航空燃油中,永續航空燃料(SAF)的比率必須達到2%。台灣的國籍航空公司也預計從2025年開始,在航空燃油中添加2%的SAF,但產量不足,可能成為業界邁向永續的路障。
高星潢坦言,「要求2%的SAF,可是現在全球SAF的產量還不到0.7%,根本不夠。」SAF產量不夠,意味著價格成本也難以下降,他則樂觀分析,「產能和價格呈現反向關係」,未來SAF添加比率將推進至5%,是非常大的產量,當市場有這個條件供應時,價錢自然會下降,不必過度憂心。
除了燃油轉型,他回憶起過去執飛時,華航為推動節能降耗的努力,「落地90秒內就要關掉一顆引擎,只靠一顆滑行到停機位,雖然只省不到0.1%的油量,但杯水車薪、還是要做。」他強調,新一代機型的效能就大幅提升,如777-300ER就比747-400大幅節省22%油耗,未來A350-1000、777-9等新機上陣,就更能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高星潢盼開啟勞資新局重申華航不搶外籍機師
航運業疫情後高速成長,穩定的人才供應鏈扮演背後關鍵。「招人容易,留才難,尤其是飛行員和維修人員,都是要好幾年才能培養出來,更仰賴國際化的訓練。」高星潢說。
他回憶起自己過去飛行時的經驗指出,「有一次飛到日本某個小機場,塔台沒有燈、黑漆漆一片,看不到跑道,我立刻用美國學到的無線電燈光控制系統,讓機場亮了起來」,靠著扎實的國際訓練背景,獲得當時機長的刮目相看。
面對業界機師荒,他強調,還是華航堅持本地優先,「華航跟工會有協議,不從國外挖角機師,藉此保障國內機師升遷管道」。未來勞資關係和諧,也是高星潢接任董事長後的一大重點,他透露,正在規劃更多「定期的溝通機制」,讓資方與勞方的溝通化被動為主動,在問題浮現前就著手解決。
不談壯志宏圖、言談中總是強調穩紮穩打,對高星潢而言,航空業不只是飛機起降,更是制度、人才的協同作戰,看好台灣在疫情後的轉運市場已升空高飛。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6日電)疫情過後,台灣躍升為亞洲重要的轉機樞紐。華航董事長高星潢指出,隨著香港轉機地位弱化,台灣受惠,正好發揮既有的時間帶與長程航線優勢,他看好台灣在疫後的轉運地位已順勢起飛,「台灣,是一個島嶼,一飛出去就是要飛遠。」
疫情過後,全球旅運需求爆發,台灣國門重回熱絡景象,不一樣的是來台轉機旅客量能仰角上攻。根據統計,桃園國際機場2024年轉機人次突破670萬,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幅增加55%,創下新高紀錄,其中往返東南亞與北美間的轉機客更超過187萬人次,疫後航空版圖悄然改變,台灣躍升為亞太重要的轉運樞紐之一。
台灣航空產業疫後大躍升 大啖轉機客市場
華航董事長高星潢接受中央社團隊專訪時表示,疫情後桃機轉機旅客暴增的背後,一部分來自亞洲原本重要樞紐香港的弱化,美中關係變化與政治影響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台灣確實受惠香港的「外溢、轉單效益」。
「但我們也有既有優勢,在疫後轉機人口爆發之下,更被凸顯出來」。高星潢舉例,華航、長榮航等的航班規劃,在轉機的時間帶上都具備優勢,北美來台的轉機客不必等太久,就能銜接下段航程,一天甚至可以做到2到3波的銜接,快速飛往東南亞航點,反之亦然,也讓台灣成為東北亞、東南亞與歐美之間的完美中繼站。
華航目前每週往返北美的航班超過40班次,包含洛杉磯、安大略、舊金山、紐約、溫哥華、西雅圖等航點;歐洲市場方面,華航直飛法蘭克福、倫敦、維也納、阿姆斯特丹,羅馬與布拉格為新興航點,每週歐洲有超過25班航班往返;華航飛大洋洲則有雪梨、墨爾本與布里斯本3大航點,每週近20班。
把台灣桃園機場和韓國仁川機場相比,他直言,「仁川可銜接的航點雖然多,但航班分散、波段時間拉長;台灣轉機反而更能集中銜接時間帶。」高星潢也指出,香港中轉點多在中國,長程線反而不多,「這就讓台灣都有了不同的優勢」。
「台灣是島嶼,一飛出去就是要飛遠,航空公司要存活、就要飛得遠,『武器』自然長得不一樣;美國、大陸是內陸型,內部流量就夠支撐營運,不飛長程也無所謂,這是根本上的不同。」高星潢分析。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計,全球航空市場年成長率約4%,亞太地區為7%,而台灣更達到9%到10%,顯示台灣航空產業在疫情後的復甦是前段班。高星潢說,「台灣轉機人口暴增是主因,外部因素是美中貿易戰、香港政治因素,但也因為我們本來就有這個優勢。」
逐水草而居 台積電設廠掀轉運商機
疫情後,全球航空業重新歸隊,高科技產業動向成了經濟成長重要引擎。隨著台積電赴日設廠,華航也快速布局,在2023年開啟直飛日本熊本的航線,「我們直飛熊本,不只看準台積電工程師和供應商的商務需求,還包括員眷與生活圈需求。」他認為,像是餐飲、觀光、甚至理髮等剛需產業,都會一起過去,形成一個「台灣村」。
他點出,這樣的變化不是一次性的交通需求,而是「旅運」與「生活」結合的長期效應。他認為,台積電日本設廠更有機會快速形成生活圈的旅運市場。
相較之下,星宇航空選擇切入氣候高溫、較為艱難的鳳凰城航點,將於2026年開啟台北桃園直飛鳳凰城的新航線,高星潢也不吝於給予讚美,他認為,「星宇航空為新進業者,確實必須勇於插旗潛力新航點。」
華航拚永續節能 靠參加比賽勤練功
談及華航的永續之路,高星潢表示,以前負責企業永續議題時,剛開始業界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參加比賽,比賽規則就是新手指引。」他直言,遇到棘手任務時,要有找到「捷徑」的本事。
「我們國內所有比賽都參加了,第1年就拿獎,連續3年冠軍,還被主辦單位說『你不能再來比了』」;後來轉戰國際戰場,華航連續8年在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選入選新興市場成分股,高星潢說,由於布局早,也為華航奠定永續轉型的好體質。
2025年,歐盟要求機場提供的航空燃油中,永續航空燃料(SAF)的比率必須達到2%。台灣的國籍航空公司也預計從2025年開始,在航空燃油中添加2%的SAF,但產量不足,可能成為業界邁向永續的路障。
高星潢坦言,「要求2%的SAF,可是現在全球SAF的產量還不到0.7%,根本不夠。」SAF產量不夠,意味著價格成本也難以下降,他則樂觀分析,「產能和價格呈現反向關係」,未來SAF添加比率將推進至5%,是非常大的產量,當市場有這個條件供應時,價錢自然會下降,不必過度憂心。
除了燃油轉型,他回憶起過去執飛時,華航為推動節能降耗的努力,「落地90秒內就要關掉一顆引擎,只靠一顆滑行到停機位,雖然只省不到0.1%的油量,但杯水車薪、還是要做。」他強調,新一代機型的效能就大幅提升,如777-300ER就比747-400大幅節省22%油耗,未來A350-1000、777-9等新機上陣,就更能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高星潢盼開啟勞資新局重申華航不搶外籍機師
航運業疫情後高速成長,穩定的人才供應鏈扮演背後關鍵。「招人容易,留才難,尤其是飛行員和維修人員,都是要好幾年才能培養出來,更仰賴國際化的訓練。」高星潢說。
他回憶起自己過去飛行時的經驗指出,「有一次飛到日本某個小機場,塔台沒有燈、黑漆漆一片,看不到跑道,我立刻用美國學到的無線電燈光控制系統,讓機場亮了起來」,靠著扎實的國際訓練背景,獲得當時機長的刮目相看。
面對業界機師荒,他強調,還是華航堅持本地優先,「華航跟工會有協議,不從國外挖角機師,藉此保障國內機師升遷管道」。未來勞資關係和諧,也是高星潢接任董事長後的一大重點,他透露,正在規劃更多「定期的溝通機制」,讓資方與勞方的溝通化被動為主動,在問題浮現前就著手解決。
不談壯志宏圖、言談中總是強調穩紮穩打,對高星潢而言,航空業不只是飛機起降,更是制度、人才的協同作戰,看好台灣在疫情後的轉運市場已升空高飛。
- 記者:中央社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