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海嘯來襲!新車價格恐暴漲1.2萬美元 專家建議把握空窗期

[周刊王CTWANT] 當全球汽車產業仍在消化疫情帶來的供應鏈衝擊之際,美國政府醞釀中的關稅政策正為市場投下震撼彈。川普總統宣布擬在美東時間4月2日對墨西哥、加拿大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的決策,雖然已暫緩實施1個月至4月,卻已在汽車消費市場引發連鎖反應。專業機構預測,這波關稅海嘯可能讓部分車款價格暴漲12200美元(約合新台幣40.4萬元),相當於直接吞噬中階車款近3成的殘值。
綜合CNBC、CBS News的報導,關稅政策的蝴蝶效應正透過汽車產業複雜的供應網路擴散!過去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緊密整合的生產體系,使得美加墨3國的汽車零件貿易每日流動量超過10億美元。如今,安德森經濟集團(AEG)最新研究顯示,若川普揚言課徵的25%關稅全面實施,採用墨加零件的北美組裝車款將首當其衝,其中電動車因高度依賴進口電池與電子元件,最高將面臨12200美元的漲幅,傳統燃油車則約有4000至10000美元的漲價空間。即便是美國本土組裝的車輛,也難逃2000美元以上的價格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已生效的20%中國商品關稅與25%鋼鋁關稅,正持續墊高汽車製造成本。AEG執行長安德森(Patrick Anderson)指出:「這些成本增幅如同灰犀牛,車商最終只有2種選擇:全數轉嫁消費者或停產受影響的車型。」另據晨星證券分析師惠斯頓(David Whiston)的觀察,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更甚於實際金額,因為「沒人知道這些關稅會實施多久,這讓車廠的成本控管陷入兩難。」
報導還深入分析各車型及受影響程度:
面對可能來襲的漲價潮,美國市場信息公司「君迪」(J.D. Power)的副總裁喬米尼(Tyson Jominy)建議消費者可採取「階梯式採購策略」:「民眾可根據需求急迫性分級處理,急需用車者應把握關稅空窗期,彈性需求者則可轉向CP值更高的1至2年中古車。」
根據美國在線汽車庫存和信息平台Edmunds的數據顯示,新舊車價差已擴大至16000美元,而疫情後的中古車行情更證明,當新車價格攀升時,3年內車齡的中古車往往會產生15至20%的跟漲效應。
財務規劃師們也從現金流角度建議:
北卡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教授漢德菲爾德(Robert Handfield)特別提醒:「關稅政策的特殊性在於其『非線性影響』,零件成本每增加1美元,最終售價可能放大約2.5倍,因此現在購車等於購買1份『價格保險』。」但維吉尼亞州的理財顧問漢斯伯格(Dan Honsberger)也強調,決策應回歸基本面:「車輛終究是折舊資產,不該為規避漲價而超支購車。務必量力而為,符合自身財務狀況才是關鍵。」
這場關稅風暴背後,更隱藏著汽車產業的深層變革。隨著電動車電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關鍵組件日益全球化生產,單邊關稅政策實際上正在重塑整車廠的採購策略。或許對消費者而言,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把握購車時機,更要理解這場變局將如何影響未來5年的車輛持有成本與殘值走勢。當「關稅」成為新常態,靈活的資產配置思維或許比追逐最低單價更為重要。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