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罩人打鋼戰2/「首試像鹽水蜂炮」!他們購入3萬瓦高功率雷射直搗鋼業50年禁區

光罩人打鋼戰2/「首試像鹽水蜂炮」!他們購入3萬瓦高功率雷射直搗鋼業50年禁區
工研院高能雷射技術部經理王雍行是全球首創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的主要研發者。(圖/工研院提供)

[周刊王CTWANT] 「我們剛開始試的時候,點下去像『鹽水蜂炮』,濃煙、噴濺、震耳欲聾,全部人都被嚇到。」工研院高能雷射技術部經理王雍行笑著對CTWANT記者說道,台灣光罩(2338)和工研院聯手導入市面罕見的3萬瓦高功率雷射,試圖銲透厚達數公分的H型鋼板,技術首試那一刻,工程師們像是誤闖煙火戰場,一度以為「失控了」。

這一場向中鋼構(2013)官田廠租用實驗室的爆破式大場面,源於2021年台灣光罩擴建銅鑼新廠受挫,卡關鋼構材料大缺貨,為了搶料,他們不但斥資逾10億元大手筆買入中鋼構(2013)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還找上工研院,合作研發「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直接挑戰50多年來靠人工電弧與填料的傳統技術瓶頸。

在金屬加工領域中,鋼板厚度決定技術難度,1960年出現的雷射銲接技術多用在薄板上,一名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解釋,「1公分以下叫薄板,多用在汽車板金、機器外殼等,1公分以上叫厚板,建築用鋼承重與耐震要求高,多是2到5公分的厚板。」由於雷射穿透力不足,銲點深度難控,因此,傳統全靠人工焊接,雷射厚板銲接根本沒人做過。


光罩人打鋼戰2/「首試像鹽水蜂炮」!他們購入3萬瓦高功率雷射直搗鋼業50年禁區
建築用鋼承重與耐震要求高,多使用2到5公分的厚板。(圖/報系資料照)

當一間半導體業者突然跳進來說要「重寫規則」,鋼鐵業大為錯愕。「我們拜訪過中鋼構、東和鋼鐵、春源等四大鋼構廠,他們口徑都很一致,這個行業50、60年來都是這樣做的,從沒有人打破過。」「禮貌一點的勸說『不要做白工』,不客氣的則直言『不可能會成功』。」工研院高能雷射技術部經理王雍行笑說。

儘管鋼構業界質疑,但台灣光罩與工研院並未退縮,第一步就選擇了最難啃的骨頭「厚板銲接」,直接切入建築級鋼構銲接,研發團隊很快就發現,市面雷射設備普遍1萬瓦左右,無法熔透厚板,索性砸下2000多萬重金,大膽導入3萬瓦等級的高能雷射光源設備,「第一炮下去,爆閃的銲點與漫天濃煙!」一位工程師回憶當時驚心動魄的大場面。

技術團隊還得解決銲接過程大量燻煙抽除、銲接頭模組保護與惰性氣體供應等穩定性問題,「目的是『絕氧』,要把氧降到最低,不然銲接品質會不穩。」王雍行說,此技術現已申請專利。

而最關鍵的一部-銲接參數的模擬,「H型鋼很笨重,厚度、尺寸都不一樣,過去老師傅焊接,要先試片、再切割、再拋光、研磨、腐蝕,整套工序下來非常繁瑣,抓一套參數,要做好幾個循環太慢,」王雍行補充說,「所以我們開發出雷射銲接的數位孿生技術,在還沒銲之前先跑出深度寬度預估,讓準確度達8至9成。」

參數確認後開始銲接,為補償銲道的位置偏移,他們還開發銲道追蹤掃描,以6-8公尺長的鋼構計算,原先一天8小時只能生產2件,如今透過新技術一套下來可生產到10件,產能提高5倍,能源消耗卻降低80%。

而H型鋼構銲接前後的產線自動化流程,則由台灣光罩負責,從板材輸入、翻轉、對位、感測與傳輸流程,確保每片鋼板都能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角度進入銲接站,「他們以半導體產線經驗,打造出一套『智慧化』製程系統,就是為未來的自動化鋪路,想做無人工廠。」王雍行表示。

新技術問世初期,市場未必敢用,為跨過信任門檻,研發團隊做了兩件事,第一,向SGS與國家地震中心申請強度、抗震、疲勞等測試,取得驗證;第二,聯合台灣銲接協會、標檢局,制定台灣第一套雷射銲接建築法規,成為全國唯一國家標準。


光罩人打鋼戰2/「首試像鹽水蜂炮」!他們購入3萬瓦高功率雷射直搗鋼業50年禁區
明森建築主持人、建築師楊豐溢是第一位使用者,目前明森建築在高雄的兩大案「明森丰川」、「文知丘」皆已導入雷射銲接技術。(圖/翻攝自明森建築YT、星展建築臉書)

法規一過,市場就跟進,「當時高雄一間建商買不到鋼構,生產很慢,另外他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建築工法的專利,很適合鋼構,所以就是他就來下單,有人帶頭用,其他就會跟進。」王雍行說。

歷經3年投入,全球首創智慧銲接製程在去年終於問世,在台南建起一條全自動雷射銲接產線。這項技術成果落地時,不少鋼構業者驚呼「簡直像橫空出世!」一位熟悉內情的業界人士形容,台灣光罩把「做晶片的技術」,應用在「銲接鋼構」,可說是門外漢的出頭天。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