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新冠疫情已是「過去式」 每4確診孩童就有1人長新冠!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千萬別以為新冠疫情已是「過去式」就掉以輕心。研究發現,每4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1人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等,對孩童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導致長期且深遠的影響。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提醒,現階段6個月以上民眾皆可接種流感疫苗及JN.1 新冠疫苗,呼籲家長還是該帶著孩子完成疫苗接種,獲取保護力。
冬天一向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日前與國語日報合作「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公開優秀的競賽獲獎畫作。
今年冬天流感與新冠病毒還在共同流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都有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的影響更為嚴重。因此,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
蔡明翰就收治過一名8歲女童,出現發燒合併視力模糊而就醫,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日前又出現劇烈嘔吐現象,且尚未接種最新的新冠疫苗,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蔡明翰說,研究指出,每4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1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成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民眾應落實「群聚預防四撇步」,以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同時有效減少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保護自己與周遭親友的健康。
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並立即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避免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風後手部功能恢復特別慢 智能「機械手」成救星!重建大腦可塑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