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尊重、誠信、溝通,帶領團隊走得遠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尊重、誠信、溝通,帶領團隊走得遠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3期

文/畢翠絲 攝影/許宏偉

擁有兒童心臟科醫師40年資歷,甫於今年3月上任的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提及從醫初衷深受父親的影響。他是家中最會念書的孩子,也較受到父母的關注,基層公務員的父親希望他將來能懂得給予並受人尊重,行醫這條路走得艱辛,但經驗相當豐富,體會出醫療不是一個人往前衝,而是團隊一起向前進;在接下院長重擔後,更是著重協調溝通,成為跨團隊合作的加速器。

「一位醫師成功的背後,都靠一群強大的力量在支撐!」陳銘仁常將這句話分享給夥伴及年輕醫師。病人從住院到出院,檢驗抽血、資料判讀、病房護理等,是由整個團隊共同照顧;因此,當遇到病人私下拜託他多幫忙或格外感謝他時,他也一定會跟患者或家屬說明,這不僅是他一個人在努力,而是仰賴整個團隊共同協助的成果。

身為全國兒科重鎮的馬偕紀念醫院,原始規劃為一棟獨立的醫療大樓,但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中心何其困難,雖暫無法建立獨棟兒童醫院,但藉由整修福音樓,整合醫療資源,將福音樓前棟1樓設為兒童醫院的入口大廳、2樓設為門診批價處、8樓為生理檢查室,兒童病房則集中在10~13樓,藉由各科醫師共同照護,讓病童得到全方位且專責的治療。

進入小兒科是深受黃富源老師啟發

當年「實習醫師」制(intern),須接受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完整訓練,畢業時,陳銘仁榮獲當屆最佳實習醫師獎,受到各科老師的賞識及招攬,但他深知自己身材的劣勢,考量過骨科、婦產科後,覺得都不是非常適合。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尊重、誠信、溝通,帶領團隊走得遠

陳銘仁直言,踏進小兒科這個領域,黃富源教授是影響他最深的老師,從帶領學生查房時,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和解惑,處處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對小朋友的愛心和耐性,讓人深受感動。加上自覺個性有親和力且喜歡小孩,又能在孩童身上看到希望,能夠把孩童的病治好,就是最大的回饋。陳銘仁笑著說:「我在門診常會逗小朋友玩,連護理師也常笑我」。

醫療生態改變劇烈,兒科過去是醫療四大熱門科之一,但近年來卻因新生兒逐年遞減,兒科不受年輕一輩青睞,他擔任醫師第一年,兒科醫師只招6個名額,卻有132人來報考,這種景象早已不復見。

陳銘仁呼籲,少子化是全球趨勢,除了長照醫療之外,希望政府也能多關注孩童,增加對兒童醫療的預算。

醫師價值六字箴言:尊重、誠信、溝通

陳銘仁分享行醫的核心價值,他說:「尊重很重要!尊重老師、同事及病人。」

尊師重道是千古名訓,他舉例,兒童醫療大老黃富源教授、兒童心臟學巨擘呂鴻基教授,兩位老師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後輩如今已是一方之霸,但在老師面前依然畢恭畢敬,感謝他們的啟蒙之恩,這種打從心裡的「尊重」,是很珍貴的傳承。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尊重、誠信、溝通,帶領團隊走得遠

此外,對同事或下屬也同樣要尊重,他從不以權威自居,讓同仁相處少了距離感,也常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能力不是最強,需要旁人來指點和幫忙;同時也尊重病人的抱怨,找到背後所隱藏的問題。陳銘仁曾收治過一位孩童,從頭到腳仔細檢查沒有任何病徵,但阿嬤卻表示孩子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收住院觀察後,因為打點滴時,孩子大哭、掙扎,咳出一張小叮噹的貼紙,這才發現他不吃不喝的原因,原來是吞下貼紙卡在食道了。

也常有病人在診間不肯離去,連跟診的研習醫師都受不了,陳銘仁即便再疲憊仍會以理解、傾聽的態度對待病人,也藉此機會告訴學生:「當病人滿意你的回覆,自然會高興地走出診間,雖然你不見得有給他藥物或處置,但光是傾聽就足夠了。這是心醫之道,在醫療專業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回歸醫病關係。」

再者,誠信很重要。基督徒的陳銘仁,行事堅持俯仰無愧,做每件事都要對得起上帝、病人。每晚睡前的禱告,一定都會感謝上帝保守今天的順利,也會為次日的事工,如心導管的病人,祈求祂保守,住院的病人,禱告祈求他們都能平安順利。當非預期的情況發生的時候,他會坦白向病人細說原由,充分誠懇並坦白地告知,而不是掩蓋事實或迴避。

最後,溝通也是醫療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接任兒醫院長後,業務範圍增加,過去有些部門很少接觸,心裡難免惶恐,藉由與各部門的溝通,了解同仁負責的業務,以及院方交辦的計畫,尊重團隊夥伴的長才與意見,團隊自然緊密結合、合作無間。

做好經驗的傳承,培育小兒心臟科人才

陳銘仁提到,因為科別屬性的不同,兒童心臟科醫師需要「操作」的機會很多,例如超音波、心導管,因此在豐富的學理知識外,熟稔的技能更讓「功力」立即可判。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尊重、誠信、溝通,帶領團隊走得遠

為了養成與培育更多專業的兒童心臟科醫師,除了臨場經驗與操作技巧的傳承外,陳銘仁也不忘提醒學生待人處事之道。兒科醫師不只治療病童,還要兼顧到家屬,不會表達的孩子,許多病痛都由父母代言,父母親的焦慮會帶給醫師很大的壓力,有時甚至會左右診斷影響治療,所以,與病人關係一定要建立好,安撫好父母才能減少未來的糾紛。從醫40年,即使凡事盡心盡力,也碰過許多危急的狀況,或病人不幸過世,基於與病人及家屬間的互信基礎,甚至在自己難過的時候,還會收到來自病家的安慰,甚至不乏在1、2年後仍寫卡片或年節祝福,讓他備受感動,醫病之間,如此足矣。

查房對陳銘仁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多年來他堅持除非不在台北,不然假日一定要看一下小病人才安心,也讓病人感受到真心關懷,有些家屬看到主治醫師假日親臨探視病情,都覺得相當意外;為了就近關懷病人,他還特地住在醫院附近,因為僅僅只是探望,都能為病人與家屬帶來安慰和溫暖。

結合大、小聯盟,為兒童爭取福利

陳銘仁提及,全台僅有台大、馬偕、彰基和中國醫藥大學4家兒童醫院。馬偕兒醫沒有公部門的預算,財務由母院支持。面對現在兒童醫療的窘境,未來盼籌措財源,方能爭取優秀兒童醫療人才以及不斷提升醫療技術。他有2個想法,一是目前已在進行的兒童醫院聯盟,定期聚會討論關於兒童醫院的事務,也感謝瑞信兒童基金會吳春福董事長傾全力協助,延續當年李宏昌前院長所倡議的「大聯盟」。當有機會與公部門開會時,一定提案為兒童爭取福利。

另外,基層的力量也很重要,馬偕兒童醫院訓練的醫師到基層服務都有口皆碑,且遍布全台,此為「小聯盟」。期許可以加強與基層診所連結,例如兒童心臟科、心臟血管外科,與專長胎兒醫學的婦產科等共同合作,提供給病人順暢的轉診網絡,健全更完善的母嬰照護模式,對病人的照顧或兒童醫院的財務都是雙贏。

陳銘仁建議政府適度開放自費醫療,健保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包山包海給付,有些醫材能使病人快速復原,讓患者儘快出院,可以提供給經濟許可又願意付費者有更多元的選擇,才是民眾之福。

晨泳習慣維持20多年,挑戰泳渡日月潭

平時注重運動的陳銘仁,是個游泳健將,曾經挑戰泳渡日月潭,也攀爬玉山東峰北壁。三十幾歲左右開始晨泳的習慣已經維持20多年,直到游池受疫情影響不開放才暫停,現在改為走跑步機、騎飛輪,即使接任院長後工作更加繁忙,未來還打算在辦公室做時下流行的「超慢跑」,估計一天下來也能累積半小時的運動量。



家族有輕度高膽固醇遺傳的陳銘仁,特別注重飲食和規律運動,至今指數都維持正常。吃的方面採取地中海飲食,改變過去早餐吃醫院提供的稀飯,現在則改為自製優格,奇異果、百香果、藍莓和香蕉等水果,灑上幾顆堅果,搭配自己研磨的黑咖啡;午餐多買醫院營養課調配的便當,熱量及營養成份都經過計算;注重飲食的順序,先吃青菜,接著吃肉、魚、蛋、豆等蛋白質,這樣的順序吃下來,差不多7分飽;另外,減少精製澱粉及精緻米飯也是健康關鍵。

當工作跟生活遇到壓力與挫折時,他拿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成他的座右銘。「人生最難的境界是平靜,每晚睡前禱告時,首先祈求天父上帝,保持心情平靜;第二健康的身體;第三賜下病人、親朋平安喜樂。」陳銘仁說。

喜歡自助旅行,1989年時去過英國,婚後就和太太兩人用火車周遊券和大眾運輸工具旅行,從英國一路走遍歐洲,整整一個月,每天寫日記,拍下珍貴記憶。也曾赴希臘、埃及、北歐等國自助旅行,陳銘仁打趣道:「那時還不流行YouTuber,旅拍這些事我幾十年前就做過了。」

前進偏鄉,盡醫療工作者責任

台灣一直存在著醫療分布不均的問題,陳銘仁從年輕時起,就想為偏鄉盡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主動請纓前往蘭嶼駐地一個月,一個人完全負責當地的醫療,從跌倒擦傷,到縫合、骨折等都要一手包辦,訓練臨危不亂的膽識。當時蘭嶼還沒有電力設備,晚上要點蠟燭才能做事,是一輩子難忘的經驗;陳銘仁說,趁年輕多出去歷練,他鼓勵學生去台東支援,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並獲得一生難忘的回憶。

行醫的價值在於拯救生命,為兒童醫療開創嶄新的明天,是他每天工作的動力。

延伸閱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 四大願景,打造北醫成為一流國際醫學中心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 顱顏重生神之手,做足準備迎接新挑戰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