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讓人心慌慌!撫平孩子焦慮恐懼用對 4 方法,維持穩定情緒
花蓮 403 地震後餘震不斷,甚至不乏規模 4 以上地震。許多人關心,到底還會搖多久?中央氣象署表示,參考規模相近的 921 地震,當時震後 3 個月內仍陸續發生規模 4 以上餘震,而隨著時間推展,餘震間距會逐漸加長,民眾無需過度恐慌。
大小地震不斷,密集的搖晃使不少人分不清到底是地震還是頭暈,更何況是孩子,只要有晃動感就緊張慌亂。處於最靠近震央的花蓮慈濟醫院,首當其衝。兒科病房在上一次的 403 地震,就發現不少住院的孩子驚慌失措,而近兩天餘震較大,許多孩子也被嚇到。
因再生不良性貧血住院的陳小弟,這陣子只要媽媽稍微離開病房,就很害怕。而在藝術和音樂治療師的帶動下,孩子們可以一起玩遊戲、唱歌、捏黏土後,有感覺到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點,不安的情緒宣洩掉後,不會一直想著地震,對孩子的心情恢復幫助很大。
為了安定寶貝因地震而恐慌的身心,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藝術治療師劉家妤、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音樂治療師董舫妤異口同聲建議,藉由音樂與藝術的力量,穩定孩童情緒。
時常推著滿車的輕黏土、水果沙鈴、棒棒糖鼓等樂器及小禮物遊走於兒科病房中的劉家妤說,很生氣的時候可以用力壓黏土,很害怕的時候也可以慢慢抓;董舫妤則是背著吉他,藉由輕快的音樂與遊戲,評估孩子們的身心狀況。
劉家妤表示,若是孩子能與治療師互動,代表他還在身心容納之窗內,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與身體;若聽到音樂就哭泣,或是互動沒有反應,代表孩子可能有創傷壓力反應,後續會與醫療團隊商討,提供孩子一對一服務。
畫畫與捏黏土,是孩子在學校或家中常做的日常活動。劉家妤說,在地震搖晃頻繁的時候,藉由讓孩子揉捏黏土,能讓他們找回掌控感,慢慢感受到可以掌控身體,進而能對抗不可控制地震的感覺。
「你想要快一點的音樂還是慢一點的音樂?」邊彈著吉他邊詢問孩子想法的董舫妤提到,選擇即興彈吉他的方式,結合孩童的喜好與意見,隨時調整音樂快慢,能幫助他們增加掌控感。
董舫妤進一步說明,在這段時間內孩子的身心都處在緊繃的狀態,音樂治療時,歌曲選擇上以輕快活潑與孩子耳熟的歌曲為主,希望能幫助他們想起快樂的感覺,及減緩緊張情緒。
想減緩孩子對地震的恐懼,劉家妤建議,可減少地震資訊的接收、降低收看刺激性的畫面,另外,可透過介紹地震的繪本,讓孩子理解地震的發生,降低對地震的恐懼感。
董舫妤分享,家長可將手掌搓熱後,在孩子的背部、腹部交感神經的位置緩慢搓揉,幫助他們壓力宣洩;也可用蝴蝶擁抱法,以平穩的節奏,輪流輕拍孩童的左右肩膀,透過雙側的刺激達到調節的效果,並搭配輕柔音樂幫助放鬆。
最後,他們兩位同時提醒,若是家長發現孩子在地震後,出現持續做惡夢或是表情淡漠沒有反應、容易受到驚嚇等等症狀,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避免創傷壓力成為未來的痛楚。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延伸閱讀:
- 記者:黃慧玫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