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青少年「飲食失序」比例較高!瘦=美形成身心壓力

新住民青少年「飲食失序」比例較高!瘦=美形成身心壓力

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新住民比例不斷增加,在 111 學年中新住民的子女就佔了 28.5 萬人,是全體學生的 7%,但新住民子女常見被歧視,也有文化適應的心理障礙,這也將反映的飲食行為上。根據台大公衛最新研究也發現,其實新住民子女比起一般青少年更容易產生「飲食失序」,未來產生飲食障礙症的風險也較高。

什麼是飲食失序?與飲食障礙症差異?

飲食失序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陳端容教授解釋:「主要是指不規則飲食行為及態度,如果在青少年出現飲食失序,未來有很高的風險在成人變成『飲食障礙症』,這通常與心理健康狀態有高度的關聯性。」

飲食失序常見的表現包括:

  • 頻繁節食、禁食
  • 強迫飲食、爆食
  • 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
  • 過度運動
  • 進食的內疚感

一旦進展到「飲食障礙症」就是屬於明確的精神疾病,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教授表示:「通常有飲食障礙症都會合併有其他精神困擾,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當出現飲食失序時就是一種警訊,是否很在意周遭的父母、同儕、自己對於體重、體型的看法,需要高度風險及早轉介及評估。」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重視,國健署在 2014-2021 年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相關心理相關症狀,包括焦慮、失眠、自殺想法的比例增加三成,其中飲食失序的行為也是可能是早期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症狀。


新住民青少年「飲食失序」比例較高!瘦=美形成身心壓力

亞洲國家飲食失序盛行率/資料來源:陳端容教授

瘦=美!為尋求認同對身體形象過度焦慮

國際文獻同時也指出,女性少數族裔的文化適應程度與飲食失序有正相關,少數族裔青少年因強烈尋求社會認同,對身體形象過度焦慮,導致飲食失調症風險較高。為了釐清國內青少年飲食失序的狀況,研究團隊針對新北市 3 所國中 37 個班級共 729 名 13-16歲青少年進行問卷。

結果研究發現,新住⺠⻘少年的「異常飲食行為」傾向高於一般⻘少年,新住⺠⻘少年對身體形象的扭曲,可能引發情緒困擾和異常飲食行為,與國際文獻相符,陳端容解釋:「飲食失序可能的原因與肥胖與過重,容易引起家人或同儕的體重嘲弄,易增加情緒困擾,間接與飲食失序有關。

但特別的觀察點在於,只有新住民子女出現「體重高估」直接與飲食失序有關,陳端容說明:「一般青少年多經社會比較得到認同,新住民子女可能因融入社會規範需求高,對同儕認同的易感性高,可能總是認為瘦才是美,主流文化的「文化涵化」壓力可能增加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 ,增加進入飲食失序惡性循環。 」

家庭餵養行為也會影響孩子飲食習慣

此外,從另外團隊另一個延伸性的研究也有類似結果,在新竹縣 5-6 年級國小生進調查,同樣發現新住民子女情緒性飲食平均得分高於一般生,有明顯差異。

其中該怎麼解釋這樣的差異,或是文化涵養及健康識能造成其差異,陳端容說:「一般家庭媽媽對孩子肥胖的健康風險可能有較高警覺,會限制孩子吃垃圾食物,但新住民媽媽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持較寬鬆態度,甚至將食物作為獎賞,導致孩子飲食習慣差異。」

但目前從研究中還是無法釐清,導致飲食失序和肥胖的因果關係,需要更長期追蹤的資料,從現有資料顯示中,不論過重、肥胖都容易引起情緒上的困擾,引發爆食、厭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持續循環的一個過程,不管哪一個時間點進去都可能是因與果。

無論是新住民或一般青少年,肥胖過重會引起霸凌及歧視,持續需要學校與家庭的關注,暸解與發現飲食失序行為,有助於家庭及學校掌握青少年心理困擾外在化的嚴重性。


新住民青少年「飲食失序」比例較高!瘦=美形成身心壓力

諮詢專家: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

女孩反覆拒食暴食!飲食障礙症竟是童年「餐桌規定」造成

「正念飲食」降低焦慮感!營養師:創造儀式感,把自己當貴賓款待!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