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健康指南,從練習在地老化做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規畫「預約健康老化」主題有一段時間了,這是探討「練習老化」的人生功課,畢竟身體細胞每天都在變老,步入四、五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坦然接受老化是生命齒輪,並且要為健康老化準備,當時提出「在地健康老化」觀點,揭露即使身體刻下歲月痕跡,生命仍然飽滿豐盈的意義。


在地老化名詞起源於英美西方國家,翻閱研究資料,1980年代以前,英美國家照顧長者、身心障礙者多為大型機構,之後紛紛轉為社區小型機構,英國並制定「社區照顧」政策,讓在地老化越來越成熟,如今已成為不少國家照護長者的核心精神。


身體不給力時,在地老化觀念何其重要


當初提出在地「健康」老化觀點,主要訴求是身體老化後,健康威脅跟著來,所以強調老化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希望大家要打破舊有藩籬,接受新觀念,以翻轉作法學習如何對待日漸衰老的身體,活出健康。最近半年來,至親家人筋骨舊傷發作,想說跟著老朋友出遊可以調理筋骨,未料整個腰臀部又出現新的創傷,導致行動受到限制,只能在家附近走動,家人經常強調:「身體不給力,只能在家附近轉轉、走走」,後來看到社區幾位年長住戶也因身體衰老不能四處趴趴走,更能體會在地老化的意義何其重要性,至於所加註的健康二字,是一種期許,希望長者都能健康久久。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在家(宅)老化不等於在地老化


「在地」一詞很有學問,意思是指居住之處,但是生活場域有兩個區域,「居家」及「社區、鄰里」兩個區域,而非只有居家住屋的場所,代表在地老化是更具意義的支持服務,可以讓身體日漸衰老的長者安心度過老年生活。由於人們對於長久居住生活的地區,會產生濃郁的意義及情感,更因為該地區相當熟悉、便利性又高,較能安然度過老年生活,也能幫助健康老化的維持。


不過很多長者會將「在家(宅)老化」誤以為在地老化,尤其是身體逐漸老化,身體不給力時,就會將家做為老化避難所,不願意走出家門,與在地連結。筆者家人就是如此,筋骨緊繃、痠痛確實不好受,走個路、翻個身都覺得備受困擾,社區幾位長者也因為行動不便,出門還要麻煩家人或外勞,於是就將十來坪的住屋當作生活重心,從早到晚就窩在家,經常是足不出戶。


有一次與居住之地的吳里長聊事,提到當選里長後,舉辦了各種銀髮族活動,包含最受歡迎的老人共餐,但是參加者寥寥無幾,因為長者並沒有在地老化觀念,還認為「在家養老就好,幹嘛要麻煩別人!」幸好吳里長取得長照結業證書,相當瞭解在地老化的重要性,花了不少心思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加鄰里活動,還好在他的努力之下,在地老化終於開花結果,長者願意參加各種有益健康的活動。


在地健康老化是需要練習


不少人認為自己還年輕,離老化尚早,其實老化並沒有刻意是指哪一天開始,而是循序漸進的自然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看(視力)、聽(聽力)、動(行動能力)、食(營養)、樂(心智)、智(認知功能)六大內在能力都會跟著退化。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為了能夠活出健康老化生活,一定要練習老化,提早重視如何透過在地的健康資源健康老化,讓生命飽滿豐盈。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