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專家倡議交流 長效針劑穩定控制躁鬱症 去汙名化強化社會安全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精神障礙疾病,普羅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者造成的社會事件所產生不友善的社會氛圍,讓諸多患者產生混亂、困惑、反抗感,可能導致患者更抗拒接受治療,造成病情惡化或反覆復發的惡性循環,不僅傷害患者的社會性功能,更可能導致大腦損傷。近期,台灣精神科各地專家共同參與多場精神科長效針劑倡議會議,透過討論與交流,優化長效針劑在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治療應用。



長效針劑27億專款專用 鼓勵長效針劑列為患者優先治療選擇



台灣精神醫學會王仁邦理事長表示,衛福部自111年開始編列27億長效針劑專款專用,鼓勵醫師在思覺失調症患者早期發病時,將長效針劑作為優先治療選項,此專款也適用於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根據統計,長效針劑的健保申報從111年的61%增長至112年的82.8%,提升了35.7%,是個令人樂見的結果,顯示長效針劑有其需求性。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林式穀醫師指出,台灣在推行長效針劑的治療相較其他國家仍有進步空間,長效針劑的優點在於,隱私性高、副作用低、能穩定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對於降低復發、降低再入院率都有醫學研究基礎證實,若能在發病早期即選擇長效針劑的治療,對患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 有助於持續治療穩定病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賴德仁醫師指出,長效針劑能克服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的問題,但病患與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很重要的一步。當醫師能讓病人培養足夠的信任感,較能溝通長效針劑之於治療的益處,進而讓患者考慮並選擇此治療選項。賴醫師提到,很多患者因為吃藥導致許多副作用,而長效針劑的藥物濃度相對穩定,且不需如口服藥物一樣有明顯的藥物濃度波動,因此帶來的副作用影響也相對較小,對病患來說是控制病情更理想的選擇。



賴醫師進一步分享,一位40歲女性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雖然都有規律服藥,但每隔一段時間仍然會發病,後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選擇長效針劑治療,每個月施打一次長效針劑,病情才得以穩定控制,也未再入院過。所以,縱使規律的服用藥物,有些病患還是有機會發病,而長效針劑的特性可幫助大大降低再入院率,當病情能夠控制良好,患者更願意配合治療與回診,維持良善的醫病關係,病情持續進步,病人就能步入好的循環。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需各界努力 長效針劑有其關鍵助益



林式穀醫師補充,以往許多病患及家屬都認為,長效針劑是給病情控制不佳、不願意口服藥物的患者使用,因此在病人及社會間形成了錯誤的認知,應該被導正及去汙名化。目前醫界趨勢以病情可穩定控制為優先考量,儘早使用長效針劑已經是普遍共識,因此才不斷透過倡議會議的交流,共同探討長效針劑治療的優化方案。



近年來,精神病患引發的社會事件時有耳聞,精神醫學界透過凝聚共識,搭配健保德政試圖扭轉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處境。王仁邦理事長指出,長效針劑對於強化社會安全網及降低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是一大關鍵,除了醫界及病患投入努力外,也需要社會大眾對於疾病有更多理解,期盼透過各界努力,塑造更友善包容的社會環境,讓社會安全網得以接住更多人。


【延伸閱讀】

長效針劑儘早用 助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患者邁向理想人生

躁鬱症也符合長效針劑健保專款!精神醫學專家倡議交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1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