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戰逼近 川普出招全球嚴陣以待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誓言對全球提高關稅,透過關稅收入增加國家歲入,降低美國民眾賦稅與基礎建設負擔。川普的關稅與國家經濟思維挑戰經濟學中貿易、匯率與經濟成長等理論,他視關稅為協商武器不談細節,但放話不斷,各國只能嚴陣以待,見招拆招。

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總統後,包括美國傳統盟友在內的世界各國,最關切的無非是關稅變化。他漫天喊價,從10%到200%,唯一可確認的是上任將成立「對外稅務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處理關稅收入。

美國經貿從上世紀70年代起進入逆差時代,1985年美、日、英、法、西德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促使美元貶值,逆差情況在90年代初期見改善,世界貿易組織(WTO)運作後,逆差擴大,亞洲的日本、韓國、台灣,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歐盟與後來居上的中國,都是造成逆差的主要貿易夥伴。

2023年,美國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的平均關稅稅率約為2.3%,如果依川普所言,向中國徵收60%,全球10%,美國平均進口關稅將達到17%,如果加上對兩大貿易夥伴加拿大與墨西哥徵收25%,平均稅率將更高,逼近1930年施行「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後約20%的平均稅率。

「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是美國學術和輿論界近期的熱門話題,當時全球經濟量減少65%,被視為造成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因素之一,數年後歐洲出現戰火,全球陸續捲入二次大戰。

各界都在看一個世紀後,美國總統因國內經濟分配不均,勞工與中產階級同樣未在兩黨主張30多年的自由貿易體系中獲益,打算分裂瓦解現有國際經貿規則可能出現的整體後果。

川普關稅要如何上路?全面直接施行,或針對部分國家與特定產業漸進推動的差別甚大,不過川普意向看來未見改變。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在1月中報導,川普團隊評估縮減關稅清單,聚焦特定關鍵產業,報導當天就被川普否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隨後報導,川普擬宣布美國經濟進入緊急狀態,做為提高關稅的法律依據。傳統上提高關稅屬於國會的權限,不過曾有總統小規模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特定國家提出新關稅並管制進口。

經濟學者多認為全球爆發貿易戰沒有國家受惠,川普財經幕僚如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等,都有國際金融市場完整經驗,如何把川普的選舉語言轉為經濟政策是考驗。

彭博新聞(Bloomberg)14日報導,班森特與內定主掌國家經濟會議(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的哈塞特(Kevin Hassett)、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等,討論關稅可每個月漸進式的提高2%到5%,避免通膨急升。

川普幕僚初步討論每月緩升關稅,但尚未提交建議,不過相較於一次徵收10%、25%,甚至60%,對市場衝擊較小,美國也有機會與他國依發展進行貿易談判。

讓外界摸不透心思是川普談判的基本手段,即使有定見也會出現變化讓對手難以出招。川普2.0迥異於1.0,他很清楚經過2任美國總統,中國經濟雖放緩但仍是勁敵。重回白宮的川普重施極限壓迫,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已經落馬,丹麥也對美國的格陵蘭野心放緩可談。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4年全球經貿將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態,高關稅將無可避免,國際經貿組織協調功能大減,製造業能否重回美國仍是未知數,中國已準備全面應戰,但全球消費者恐將面臨長期的物價攀升挑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