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長因子治療 為關節韌帶修復開創新契機

隨著現代人運動意識提升,關節保健議題備受關注。新旅程復健科吳沛燊院長指出,許多民眾常見的關節問題包括不穩定、韌帶受傷或退化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關節問題不單純只是發炎。」吳沛燊解釋,許多患者在受傷後,除了發炎疼痛外,更常出現關節不穩定、反覆積水等困擾。面對這類症狀,除了傳統消炎止痛治療外,適當的復健計畫和新型治療方式的搭配,能夠更有效改善症狀。

關節保養的重點時期在於急性發炎後的恢復階段。此時,關節可能出現緊繃感,韌帶及肌腱強度也可能下降。吳沛燊建議,這個階段特別需要注意運動訓練的強度,避免過度使用受傷部位,同時配合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案循序漸進。



關節修復 生長因子為治療提供新選擇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血小板生長因子施作治療(PLT)在關節及軟組織修復領域展現新曙光。新旅程復健科吳沛燊院長表示,PLT特別適用於關節不穩、韌帶受傷或關節退化等症狀,能促進組織修復。

吳沛燊指出,傳統治療方式多著重於消炎止痛,但患者常面臨的問題不僅止於發炎。以韌帶受傷為例,傷後可能導致關節不穩定、反覆積水等併發症,這類情況單靠消炎藥物難以根本解決。PLT透過生長因子作用,能強化並修復受損的韌帶組織,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只要能透過超音波導引到達的軟組織,基本上都適合使用PLT治療。」吳沛燊強調,復健科運用超音波導引技術,可將治療藥劑精準施作至病灶位置,大幅提升療效。以膝關節為例,內外側副韌帶、髕骨韌帶等都是常見的施作部位。

關於治療療程,吳沛燊建議以一個月為間隔,進行共三次的治療。他解釋,施作後會出現短暫腫脹與酸痛感,這是因為PLT重啟身體自我修復機制,會產生輕微發炎反應,屬於正常現象,需要給予足夠時間讓修復過程完整進行。

由於PLT使用患者自身血小板,安全性較高,主要風險僅限於施作部位可能出現的輕微瘀青,且可透過超音波導引技術將風險降至最低。然而,吳沛燊提醒,正處於急性發炎期、有血小板相關疾病或癌症病史的患者,需經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適合接受治療。



治療照護不可少 攝取營養同樣重要

治療後的照護同樣重要。吳沛燊特別提醒,施作後應避免使用消炎藥物,特別是類固醇,以免影響修復效果。若出現不適,建議第一天進行冰敷,之後可改用溫熱敷。此外,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也能促進修復效果。

「若有關節或韌帶相關困擾,建議及早尋求復健專科醫師諮詢,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規劃。」吳沛燊呼籲民眾重視關節健康,把握治療黃金期,透過適當的治療方式改善生活品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