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新版)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新版)
作者:星雲大師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23-04-21 00:00:00
<內容簡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獻給疫後世紀的人間力量
☆ 佛法最核心的經典,開展無限潛能的祕訣☆
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
凡有助於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領讀《金剛經》,
取得成就的密碼:有佛法一切就有辦法!
星雲大師——一位一無所有的和尚,如何能創建佛光山全球的道場以及周邊眾多的志業?
在《金剛經》之中,佛陀講說了在人間如何安心自在、開展無限潛能的祕訣;不論是追求入世或出世的成就,都可以來讀這本書。
因為,《金剛經》正是佛法的核心;有佛法,就有辦法!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不少年,歷經了新冠病毒的百年大疫和世局動盪,氣候變遷,四大不調,世間面臨巨大的危機。
星雲大師圓寂前的一生,講經、說法、弘道、行慈,對如來真實義有著印心的體解。
星雲大師說《金剛經》的要旨與智慧,適可給我們面對世界時的自在與無畏,自好、共好,隨心而成就。
佛法是用來實踐的,經典不該只是封藏於深山古剎的「藏經樓」,《金剛經》是一部「安心」的寶典。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見聞覺知,離不開人我大眾;古今的煩惱形態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情眾生在面對生老病死,憂悲的心情是沒有差別的。
星雲大師直陳現代人的煩惱悲苦,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說,多方設喻,佐以佛教公案典故、佛光宗法志業之發展事例,博以時事穿針引線,來解析金剛妙法、般若妙智,讓我們從《金剛經》通曉成就的秘訣,於出世入世都受用!
★本書特色:
☆ 星雲大師繼《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後,為大家講述另一本「心的經典」──《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不論是個人的處世哲學,組織、企業永續經營的法門,讓星雲大師帶領你開展生命的無限潛能,悟得、過得、證得「無所住的自在人生」,一起在人間大成就。
☆ 追求知識和心靈智慧成長的新世代,舊秩序、舊規則與舊結構,正在受到天翻地覆的檢驗與革命,《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透過《成就的祕訣:金剛經》,讓星雲大師帶領我們斷除一切煩惱、無明,將生命修成慧命,用源源不絕的新能量,臻至愛與信心的高度文明。
☆ 星雲大師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生動活潑的事例與禪宗公案解佛所說義,並佐以自身實踐佛法和佛光山弘法及周邊志業發展的實際事例,讀經、講經並且行經,讓大眾藉此聞、思、修、證,讀懂並活用《金剛經》,發揮自身擁有的無限潛能,通曉成就的祕訣,在人間得成就。
☆ 【新版】開本易隨身攜帶,編排清秀,新增黑白攝影照片,抽象性質的影像讓人充滿哲思。
☆ 附有《金剛經》原典和星雲大師的白話文譯釋,可以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金剛經》的文句涵義。
☆ 特別收錄星雲大師特別為本書而寫的《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亦作如是觀」墨寶,珍貴難得。
★名人推薦:
「如何發揮個人、組織,甚至企業盈沛的能量,以星雲大師大作《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中的箴言去實踐,不僅開啟了眾生智慧,更領悟了世間極致的哲理與祕訣。」
——戴勝益(時任王品集團董事長)
★目錄:
【推薦序】至善至美◎戴勝益
【自序】在人間成就◎星雲大師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
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第二章 祕訣:般若
什麼是般若
如何實踐般若
人的無限潛能
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金剛就是般若
真空才能妙有
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
無相與有相
財布施
無畏布施
法布施
人人皆能布施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我」在哪裡
一念慈悲,吉祥圓滿
沒有不能度化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發心當下,無限可能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清淨自在的心
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心在何處
時間管理
權位無住
死生自在
第七章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無得,但不否定修行的得
不驚、不怖、不畏
堅實心如金剛
處處是菩提道場
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附錄
關於《金剛經》的「四句偈」
《金剛經》原典與白話譯釋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中國江蘇江都人,生於一九二七年,二○二三年圓寂,耆壽九十七歲。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堂上第一代開山祖師。
一九四九年初來台。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三百餘所寺院道場,並在海內外設立十六所佛教學院,培養佛門專業人才。此外,為推廣社會教育,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一九八五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辦國際佛光會,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星雲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人間佛教論文集》,及《星雲大師全集》等,並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藝文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內文試閱:
‧自序
在人間成就
◎星雲
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西元五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後秦•鳩摩羅什翻譯過《般若心經》,時至西元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版本在民間普遍流傳。至今《金剛經》流通最廣的版本,也是本書使用的版本,則為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大師也重新翻譯過《金剛經》。
中國兩大譯經師如此全心全力翻譯《心經》和《金剛經》,可見,這兩部經多麼不凡、多麼重要。
大家只要提起《金剛經》,就想到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現在的佛教徒大多以誦持《金剛經》來祈求消災、增福、增壽;有人往生,其助念的親友、僧侶也誦《金剛經》做為度亡之用。可以說高僧大德、一般大眾,都閱讀誦持《金剛經》。
《金剛經》的文字優美、節奏有致,就算不能意會,光是讀誦或聽聞,也讓人心生平和、歡喜。
一九九七年,我完成過《金剛經講話》一書,用以爬梳、解《金剛經》之義,全書近三十萬字;十幾年後的今天,我想透過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分享《金剛經》所揭示的實踐成就法門。
什麼是「金剛」?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波羅蜜」? 五千餘字的《金剛經》,該如何解? 應如何用?
《金剛經》藉由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做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則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
「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
除了引述《金剛經》和其他大智慧的佛經外,我也引用了歷代禪門大德一燈破千年暗室的機鋒公案,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現代生活,能會心一悟,一悟究竟,自身熾然光明!
整部《金剛經》可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講的道理,不僅可以用在個人、僧團,也可以用在組織、企業。身為佛弟子,弘法利生是歡喜、是責任,我時時想到《金剛經》,並實踐《金剛經》的四大要義,信受奉行。
願大家從《金剛經》通曉成就的祕訣,都能在人間大成就!
二○一○年九月
‧摘文
【內文試閱一】
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般若如何內心本具? 如何能開悟見性? 不依靠聖水、符咒或是上師的灌頂加持,要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別人代替你不得!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禪師問道:「聽說你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禪師:「這不過是世間上聰明的辯解,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現在我問你,什麼是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請示道:
「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禪師:「我知道的,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真正開悟時會罵我。」
我們學佛,如果只是追求勝境感應,貪得上師指點,為我們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了。我們若是只旁觀別人鍛鍊身體,自己是不會強壯敏捷的。工作的專業需要系統化的練習,我們想要解悟慧命,又何嘗能夠輕慢貪懶?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元結伴行腳參學,途中,道謙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兩次鬧著要回去。
宗元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麼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道謙問道:「哪五件事呢?」
宗元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宗元的話,道謙終於領悟,不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本來,別人就真是沒有辦法代替我活著,想要得參透慧命,又怎能起依賴的怠惰心?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經藏,能夠把佛書中的道理說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無法落實,是非得失不能放下,這樣就不能契合《金剛經》的旨趣。如果將佛教與生活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有一個商人,平時信佛,只是脾氣暴躁,生氣時,常常口不擇言叱罵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到廟裡去燒香,看到觀世音菩薩那麼莊嚴美好,心裡想: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我如果能親自見到,請菩薩幫忙我生意興隆、做事順利,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他向住持和尚請求:「法師啊! 我要怎麼能見到觀世音呢?」
住持和尚為了度化他的癡迷,就對他說:「你回家去! 如果看到衣服穿反了,鞋子套錯邊的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有求必應!」
商人歡天喜地趕路回家,一路上並沒有見到法師所說的菩薩,心裡正氣憤法師騙他,回到家大力地敲門。母親聽到急促的叫門聲,又急又怕地來開門,結果衣服、鞋子都穿反了。
打開門,商人一見母親的樣子,不就是法師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嗎? 他恍然悔悟,身邊的母親,用血乳哺育他,一生終老殷勤地照料他,不就是有求必應的菩薩嗎? 商人自此痛改前非,恭敬孝養母親頤養天年。
並非在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才有般若,也不是一定要閉關當中才有般若,般若在平淡無奇的吃飯穿衣之中,在平常待人接物處世之中。
龍潭崇信參訪天皇道悟禪師,一住就是二十年,但他始終認為沒有得到一點佛法,於是就去告假離山。
天皇禪師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呢?」
龍潭回答說:「我要去參訪佛法。」
「這裡就有佛法了,你還要到哪裡去參訪呢?」
「我來了十幾年都沒聽到你為我開示佛法,這裡怎麼會有佛法呢?」
「哎唷,你可不能打妄語呵!」天皇禪師說:「怎麼說我這裡沒有佛法呢? 平常你端茶來,我就接過來喝;你拿飯來,我就接過來吃;你向我合掌問訊,我就向你點頭回禮;這些處處都在告訴你佛法,怎麼說沒有呢? 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 這就是般若啊!」龍潭說:「讓我想想看。」
天皇禪師說:「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別心,就不是般若了。」
龍潭言下終於大悟了。
這正是「不可思議」,悟在當下。清朝溥畹大師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講到:「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言。」這一段,他解釋,悟道的人,像飛龍乘風乘雨去,尚未開悟的人,則像蝦子、螃蟹,猶在努眼睛。對沒有悟道的人那種茫然的樣子,形容得可謂活靈活現,所謂「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
我們一輩子都有頓悟的機會,我們每天都有頓悟的時刻,賴床的人每天在遲到的苦惱中頓悟要早,體能漸差的人每天都頓悟要運動,但都只是想一想,習氣難改,所以「悟」,不能只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於「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生活便是禪,才能逐漸地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雜寶藏經》有一則婢女與羊相瞋的故事:
有一個婢女,負責磨坊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麥、黃豆等雜糧研磨成粉。有一隻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時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懷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而被怒叱責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責怪後,就生氣拿起竹杖捶打羊,屢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積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見他空手無杖,就用角去觸犯他,婢女又氣又急,就拿起著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燒痛時,四處翻滾,身上的火苗,焚燒村人、房舍,並且殃及山野。山中有五百隻獮猴,走避不及,也被火燒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這麼可怕的災難。所謂瞋火一起,燒盡功德樹林;瞋怒一生,剎那飄墮腥風血雨的羅剎鬼國。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如來就是佛陀,不是因為聽聞佛法、思慮佛法,而是在自己修道的過程覺悟了佛法,所以能夠成佛。
有個男子是做小偷的,有一天,兒子問他:「爸爸! 你老了,我怎麼來謀生呢? 你總該傳授我一點祕訣吧!」
父親說:「好啊! 今天晚上傳授給你!」
到了夜靜更深的時候,父親叫兒子隨他出去,找到一戶人家就下手偷東西,他們偷偷地跳了牆,進了室內,打開了櫃子,父親叫兒子先藏在櫃子裡,忽然父親大叫:「啊!有賊! 有賊!」
主人聽到後,馬上醒來捉賊,老賊已經跑了,小賊就關在櫃子裡面,心想:「父親真是豈有此理,怎麼把我關到櫃子裡,就大聲一叫跑掉了,叫我怎麼辦呢?」這時候他只能靠自己脫離這個危難。
情急智生,他想一個辦法,在櫃子裡學老鼠叫:「嘰嘰喳喳……」主人拿著燈在找賊,聽到老鼠叫也就鬆懈了,「唉呀,這是老鼠叫,賊跑掉了。」當他們防守一鬆,小賊衝出去,把燈用力吹滅。主人立刻隨後追趕,小賊很是著急,「糟了,後面又追來了。」他隨時又想了一個辦法,走到一個古井邊,拿一塊石頭丟入井中,主人追到井邊說:「唉! 今天出人命了!」說完就走。這小賊就這樣安然地回家。
回到家,兒子就責問爸爸說:「你今天怎麼這樣捉弄我?」
爸爸問:「我怎麼捉弄你?」
兒子說:「你把我關進櫃子,大叫:『有賊! 有賊!』」
爸爸就問:「那你怎麼出來的呢?」
兒子就如此這般一說,爸爸聽了很高興,說道:「兒子,我有傳人了! 你悟到這個道理,就知道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學生怨老師偏心,徒弟怨師父不傳授真正的祕訣,子女怨父母偏愛,但是,成就生命的祕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
若是不內求般若,不實踐般若的生活,只是空談般若,又有何用?
當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以後,知道眾心一時不能明白,於是要他深夜離開。六祖惠能離開黃梅以後,有數百位和尚為了衣缽追逐而來,惠明追趕上他,想要搶奪五祖傳給他的衣缽。惠能便將衣缽放在路旁的石頭上,說:「衣缽是法的象徵,豈可用暴力來爭奪? 要就拿去吧。」於是隱身草叢裡。當惠明要拿衣缽時,拿不動衣缽,明白了,心生慚愧,就請求六祖惠能為他開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沒有妄念,就是般若。」
惠明又問:「除了這個密意,還有沒有其他的密意?」
惠能回答他:「如果能說出來的話,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探求密意,要能夠從自性裡面去追求,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裡。」
真正的密意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清淨自在的般若,就在我們的心裡。領會了密意、領會了般若,還是要落實到衣食住行的個人實踐,活用應變。
【內文試閱二】
在組織中養成執行力
執行力也是組織企業通往成就的祕訣。
當年,梵蒂岡安霖澤(Arinze Francis)樞機主教對於佛光山在一九九六年底,以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妥當地安排、協助在台灣舉辦天主教與佛教領袖對話的國際會議,印象極為深刻。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知悉此事後,也企盼能和我見面。
只要相信心的力量,每天往好的方向想,想這件事一定會做成功、想該如何能夠做得成功,每天眼睛睜開都覺得很有希望,不停去做,就一定會完成。
世間事業的失敗,經常就是因緣不具,因此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祕訣。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畫、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緣的缺少,事業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要與人結緣,眼裡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許多事情都在很艱難的環境中完成,但我自己不覺得難,別人不敢想的,我都願意鼓起勇氣去嘗試,碰到挫折不放棄,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只要最終決定要做,我會向弟子們解釋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輕易屈從多數人的反對。
有一年,資深記者陸鏗來訪,有朋友對他說:「你要去勸勸大師,佛教辦報紙是不可能的事,千萬不要做。」結果一席長談,陸鏗非但沒有讓我打消主意,反而被我說服在《人間福報》開一個專欄。
年輕時我就養成習慣,隨時思考:「倘若將來有機會辦雜誌,該如何編排充實的內容?倘若有機會傳法,該講些什麼內容?」我從來不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只是空等、徬徨、悲觀,我傾聽、從無相布施的過程當中,向世間眾生萬事萬物學習,累積經驗智慧,一旦機緣成熟,不論創建道場或興辦學校,一切構想、程序、細節早已成竹在胸,自然能夠順利進行。
佛陀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像《金剛經》的開頭: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我們今日讀《金剛經》難道不是殊勝的因緣? 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要感謝世間的因緣,感謝別人成就我們,這是多麼值得歡喜讚歎!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佛經裡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時間,都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麼佛典不明確表明時間? 因為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時間都不一樣,台灣的時間是下午一點鐘,美國卻還是凌晨。一個地球因為地域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佛經的「一時」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只要我們和佛能夠一心合會,就算只是「一時」感應,在法性裡卻是亙古無窮的受用。
《長阿含經》裡有個吹法螺的故事,可以用來比喻因緣和合的關係。
很久以前,有個村落裡的人從沒有聽過吹法螺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善於吹法螺的年輕人,來到這個村落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然後把法螺放在地上,村莊裡的男男女女聽到這聲音,都十分驚奇,紛紛跑來問這個年輕人:「你吹的是什麼聲音,怎麼如此婉轉悅耳啊?」年輕人指著法螺回答:「是這個東西發出聲音。」村民們用手碰觸法螺說:「喂! 你可以再發出聲音來嗎?」法螺卻默然不響。
年輕人再拿起法螺,又吹了三聲。村民們才恍然大悟:「優美悅耳的聲音,並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須要有手、嘴、氣彼此合作,法螺才能發出聲音。」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管理。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信念凝聚眾人,僧團教團的成長,是每個人「發心」慈悲、奉獻自己的心力,集體創作而成,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力量能單獨完成。因為人間佛教的信念,就是利益眾生,歡喜無悔,所以不管再怎麼辛苦,都心甘情願。
以用錢來說,人人都知道「十方來,十方去」,了解分毫都來自眾生的布施,所以要善加運用,活動或專案,往往能低於預算完成。再例如人力資源,在共同的理念目標下,只要對大眾有益,就能「發心」,心甘情願投入心力,這一點恐怕是許多的民間企業都很難做到,而這就是無我度生。
一般人看《金剛經》,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發心」二字,但是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發心度化那麼多眾生,不是給眾生吃飯、穿衣就有功德,而是讓眾生能夠解脫,所以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佛陀不以為眾生是他能度的,因為,眾生本來就是佛,佛陀只是依因緣度化,佛陀不居功德、不住功德,這就是「發心」,而且是發廣大心、發無對待心、發無顛倒心、發平等心,真是無限的大心!
十七歲時,我染患瘧疾,乍冷乍熱,極為難受。當時在叢林參學的人,都抱定把色身託付給護法龍天的決心,即使得了疾病,也從未聽過有人請假休息。我拖著虛弱的病體隨眾作息,直至全身虛脫倒臥在床上。大約一個月後,家師志開上人遣人送來半碗鹹菜,我捧著那碗鹹菜,感動得涕泗縱橫,感謝師父如此愛護弟子。於是,我立下誓願:「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將全副身心奉獻給佛教,以報答師恩。」不久,我的病就痊癒了。
這一輩子,為了普及佛教,我不曾放棄向自己革命,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我不會只是枯坐等待因緣,有時,要有能力變通,組合各方力量,創造動力,發揮影響力。佛陀不是向外革別人的命,而是向內革自己的命,我一直願意學習佛陀向內革命的精神,改變自己的觀念、滅除習氣,不斷更新。
人要做海綿,不停學習吸收;不要做塑膠袋,滴水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