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EDAW婦女就業與經濟安全國際論壇 陳菊:世代接力、在地實踐,落實性別平等

2024 CEDAW婦女就業與經濟安全國際論壇陳菊:世代接力、在地實踐,落實性別平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605 17:26:52)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以下簡稱CEDAW)將屆滿45周年,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舉行「婦女就業與經濟安全國際論壇」,邀請聯合國CEDAW委員會前副主席露絲•侯裴琳-卡達禮教授(Prof. Ruth Halperin-Kaddari),以及前委員尼可拉斯•布倫教授(Prof. Niklas Bruun)分別從以色列與芬蘭來臺,各以婚姻家庭的性別平等與經濟安全、婦女的工作權,發表專題演講,並與國內專家學者、公私部門代表等,交流臺灣的現狀與挑戰;陳菊主委指出台灣15年來落實歷次CEDAW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的成果顯著,包括廢除《刑法》通姦罪、同婚合法化、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修正許多性別暴力防治法規等,但也觀察到若干停滯不前的瓶頸,例如婦女的就業以及婚姻家庭制度的經濟平等問題,希望透過這次論壇聚焦討論,借鏡國際經驗,突破困難,創造改革契機。

陳菊主委表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於1979年12月通過,全球超過9成國家都承認CEDAW的人權標準。過去受限於戒嚴體制和特殊國際處境,臺灣並不熟悉這套國際婦女人權法典。2000年政黨輪替後,在婦女團體的推動下,才促成CEDAW的本土化。我國政府在2009年發表CEDAW初次國家報告,目前已完成4次CEDAW國家報告審查,是臺灣最早嘗試建立報告機制的國際人權公約,至今屆滿15年,CEDAW與本土婦女權益運動匯流,讓政府與國內外社會在檢視性別平等狀況時,有了共通明確的標準和語言,對於「歧視」也有完整而全面的定義。

陳菊主委強調,每個世代都有各自要面臨的挑戰及困境,唯有世代接力、永不放棄,才能真正落實性別平等。本次論壇邀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回顧CEDAW在地推動15年來為臺灣帶來哪些改變,也一起討論我國在推動上遇到哪些長期難解的困境,是慶祝CEDAW通過45周年最好的方式,她特別感謝兩位教授、也是CEDAW前國際審查委員,接受國家人權委員會的邀請,再次遠道而來,參與論壇。

歷經30個小時航程從以色列抵達臺灣的卡達禮教授以性別平等及配偶之經濟安全為題,追蹤家庭性別平等在各方面的進展狀況。她指出,婚姻是大部分婦女生命中的常態階段,因此婚姻制度下的性別不平等對於婦女有著深遠的影響。

根據統計,全球75%的無償工作是由女性完成,女性每天投入無酬照護及家務工作的時間是男性的三倍。卡達禮強調,家庭不平等往往以傳統觀念、界定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為基礎,導致家庭成為其他形式歧視的根源,也是最難以解決的一面。

遠從芬蘭來臺分享的布倫教授以國際案例,分享婦女在工作中的權利。他強調,國家的教育制度對於婦女的工作權至關重要,唯有保障婦女及女童權利的教育制度,才能保障婦女的工作權。

布倫指出,許多CEDAW成員國都有性別薪資差距的問題,臺灣也不例外,因此建議透過國際上良好運作的案例,探討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例如歐盟在2023年5月通過薪酬透明度及相關執行機制,就強化採用男女同工同酬或同值同酬原則。

本次論壇由人權會田秋堇、王幼玲、紀惠容委員擔任主持人,蔡崇義副主委與葉大華、鴻義章、王榮璋委員、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司長劉英秀、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戴瑀如、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陳令宜等人亦出席上午場次。

人權會也將在明天舉辦CEDAW國際工作坊,由兩位國際人權專家與國內公部門、非政府組織,討論《伊斯坦堡公約》、CEDAW第35號一般性建議、家庭育兒與工作的平衡等主題,並舉辦人權會內部訓練課程,由兩位國際專家分享處理性別歧視案件的經驗。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