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農業供水韌性 穩定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

強化農業供水韌性 穩定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621 15:59:18)全球氣候變遷,臺灣先前遭遇百年大旱,因降雨量不足,造成部分水庫灌區辦理停灌休耕;面對此一挑戰,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下稱農水署)近年來積極辦理各項工程及管理措施,強化農業供水韌性,降低缺水風險,另外,農業部農糧署(下稱農糧署)亦積極推動各種農產業輔導措施,穩定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

農水署指出,在先前百年大旱期間,歷經一千多天無颱風登陸,降雨嚴重不足的窘境,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嘉義及臺南等水庫灌區,因水庫蓄水情形嚴重低落,依據當時水庫水量評估就算全供給農業使用,也無法滿足灌溉用水量,為避免農民承受耕種後無法收成之風險,爰實施停灌措施,並給予實際耕作者適當補助金額,同時對受影響之相關農產業者給予各項救助及輔導措施,降低農民因旱災所造成之損失。

此外,農糧署在考量近來氣候異常頻仍,第1期稻作時常面臨供水不穩定風險,該署為引導易發生缺水停灌區域內農民調整第1期作耕作模式,降低水情所致農業經營風險,並調降水稻種植面積,以達提升糧價、增加農民收益之效,爰結合經濟部提供節水獎勵金,自111年起針對特定水庫灌區土地,推動「大區輪作」,採兩年一輪方式,輔導當年度輪值灌區內農民第1期作不種植水稻,改種植旱作雜糧或辦理休耕,大區輪作全由農民依個人意願自由選擇參加,輪值田區仍可選擇維持種稻,農民權益不受影響。

最後,農水署說明,近年來已積極辦理各項改善措施,包括增設蓄水設施、擴增蓄水空間、新建調度設施、開發多元水源、設置智慧調控系統等工程及管理方法,有效提升農業水資源調度韌性,已大幅降低各水庫灌區停灌風險;今(113)年春雨是近70多年來第2少,但是,全國各地灌區最後仍能完成上半年各項作物之灌溉作業,足資印證農業供水韌性已有顯著提升。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