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第一棒,從陶博館商店出發,提升服務再造品牌

2023年由經濟部指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城市美學-公共場域設計共創」計畫,猶如一場台灣城市美學的接力賽,在歷經一年半的調研訪談、團隊籌組、設計規劃、驗證與工程執行,首個亮點「新北市府博物館入口服務空間改造」終於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正式登場。

陶博館是台灣第一座以陶瓷媒材的博物館,自2000年11月開館以來,一直致力於陶瓷文化的調查、收藏、保存與推廣,積極開展研究、展示和教育活動,成功提升了台灣陶瓷產業及鶯歌地方形象。陶博館坐落於南北串連的鶯歌老街和新北市立美術館之間,未來勢必將與美術館形成雙館磁吸效應,促進三鶯地區的藝文觀光發展。

然與一般博物館不同之處,陶博館的建築形式以清水模和鋼骨呈現的灰色系外觀,空間挑高及大面積的玻璃帷幕,讓室內的陶藝展品隨著陽光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質感與面貌,建築本體極具開放性與通透性。然而,這也為陶博館的運營管理帶來了挑戰,如售票動線和管制點的設置。因此,透過此次城市美學計畫,進行了陶博館深入的研究調查和當代博物館的國際趨勢分析,對於陶博館短中長期擬定了願景藍圖及設計策略,在短期達到優化入口服務動線、博物館商店空間及品牌再造(Rebranding)、專業經理人進場協助商店選品及陳列;中長期則期許提升陶博館的公共性及開放性。

現況與挑戰(一)館外售票亭位置不明顯,服務流程待改善陶博館現有館外售票亭位置不明顯,館內自動售票機和驗票人員集中在入口風除室,導致進館動線容易阻塞,且無法有效應對大量團客與散客的同時入館;大廳入口服務區空間輪椅及嬰兒車收納空間不足,難以即時提供民眾服務。

(二)博物館商店缺乏品牌自明性陶博館商店目前由館方自行運營,選品上缺乏品牌自明性、陳設缺乏主題性和坪效,加上展示櫃體陳舊、備品儲存空間不足等因素,無法彰顯陶博館商品的獨特性。

階段性目標(一)短期服務動線優化及博物館商店品牌及空間重塑將館外售票亭門面改為清透玻璃,並將附近候車亭空間以同樣設計語彙包裹,提升整體辨識度;同時提升售票亭空間機能,除了販售門票外,未來也可因應展覽檔期成為小型策展空間,做為入館前的前導。入口服務大廳透過燈光及色彩計畫,重新調整色調,使其更能呼應清水模建築本體;同時也整合資訊牆面,調整服務動線,使觸控屏幕機台與民眾置物櫃在視覺及使用上能更順暢。

在商店空間上,以窯燒「煉土」時循序漸進的色溫做為概念,增添了櫃體及天花顏色上的層次感,也強化陶瓷的特質和形象,並在商店品牌“MUSEUM STORE”的英文字母上加入陶器「圈足」結構概念,類比展示台上的立足物器。除外,重新規劃商品陳列方式及選品內容,將商品將分為實驗展演、素材紋理、生活家飾和觀點選物四大區域,增強每個區域的特色和豐富性,建立陶博館在陶瓷領域裡的代表性及話語權。

(二)期許未來提升陶博館公共性,作為市民的客廳歐美博物館演進約有兩三百年歷程,與台灣博物館二、三十年的發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下,歐美國家所走的道路卻也是台灣可以參考借鏡之處。透過開放博物館同時維持特展收費模式,能夠帶動人流讓民眾有高度意願進入館內,讓賣店、餐飲等營收性質空間有更好的曝光度。

未來,期待陶博館進一步的與城市結構串聯,提升陶博館的公共性,讓陶博館除了是陶藝家的展示場,也成為新北市民的文化客廳,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文化及商業服務,共同推動三鶯地區的文化藝文發展。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