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灣海洋生物 中華鯨豚協會推長期科學研究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鯨豚、海龜擱淺很大比例與漁業活動有關,民眾若發現擱淺動物,不要推回海中,要通報救援;將發起北台灣鯨豚、海龜守護行動,長期科學研究調查。

曾鉦琮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協會在1998年創立,原先只有做鯨豚救援,2020年開始接海龜救援;目前擱淺動物的救援上,最大困境是經費和民眾的認知教育。

曾鉦琮說,救援上,幾乎所有縣市政府都有支持第一線的現場處理,但例如新北市因為擱淺量大、經費入不敷出,協會得自己貼錢,第二線復健醫療部分,目前只有桃園市有支援,而第三線的野放追蹤部分則純靠協會。

至於民眾的認知教育部分,曾鉦琮說,大多數人對於活體鯨豚、海龜擱淺的處理觀念仍存在嚴重錯誤,認為把擱淺動物推回海裡就是在幫牠,「但其實是送牠們去死」。

曾鉦琮舉例,協會5月中獲報在宜蘭蘇澳有1隻小抹香鯨擱淺,人員抵達時動物狀態已經很不好、氣管內都是水聲,經評估後進行人道處置;事後才知道,該動物第一時間被衝浪客發現後,5度被推回海裡,但因為仍持續被沖上岸,才通報處理。

曾鉦琮說,該小抹香鯨在被重複推回的過程中不斷嗆傷,釀成不可逆的傷害;經解剖小抹香鯨遺體,氣管內有明顯積液和如同啤酒的大量泡沫,「協會再怎麼厲害也救不了牠」。

曾鉦琮表示,大多數的鯨豚、海龜擱淺時身體通常已經有病變,是為了呼吸而選擇浮在海面,也因為在海面難以覓食、逐漸瘦弱,最後隨波逐流被推到岸邊擱淺,這時若強迫將牠們推回海中,反而會讓牠們溺水,正確處理方式應該是帶離水面後儘速撥打118通報。

曾鉦琮也說,全台灣的鯨豚、海龜擱淺數量,隨著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2018年的成立通報率增加,2019年海保署成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簡稱海保救援網MARN)」後,通報率更漸趨穩定。

曾鉦琮說,鯨豚在2014至2017年,擱淺數量平均每年84.5隻,2018年至2023年則平均達每年149隻;這10年來的鯨豚擱淺總數約1184隻,其中有1015隻為死亡擱淺,占比達82.3%。

曾鉦琮說明,鯨豚通常被發現擱淺時,狀況都已經很差,協會光是去年就人道處置了4隻擱淺鯨豚;鯨豚擱淺以漁業混獲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疾病和船隻撞擊等。

海龜擱淺部分,2014至2017年平均每年有150隻,2018年至2023年則達平均每年296隻;這10年來的海龜擱淺總數達2376隻,其中有1755隻為死亡擱淺,占比約73.9%。

曾鉦琮說,海龜若是活體擱淺,除非因為本身疾病、虛弱,很大比例是因為被定置漁網困住,而這些海龜中有近5成都還很健康。

針對海洋廢棄物的部分,曾鉦琮說,鯨豚其實不太會吃海洋垃圾,但誤食後的死亡比率很高,海龜則相反,幾乎有7成海龜的腸胃裡都有人造廢棄物,但除非是尖銳物或魚鉤帶線,通常不會是致死主因。

曾鉦琮也說,桃園、新北、基隆和宜蘭4個縣市的海域,總海岸線長為台灣島總長的27.5%,鯨豚、海龜的擱淺數量佔了全島的34.6%、46.5%,種類也佔了台灣紀錄品種的65.6%、100%,比例上相當重。

曾鉦琮表示,除了宜蘭和桃園有鯨豚族群數量調查之外,新北和基隆海域卻沒有任何科學紀錄,海龜的族群數量調查與分佈熱點則完全無人了解;協會將發起北台灣鯨豚、海龜守護行動,盼政府能支持長期科學調查、監測和研究分析計畫。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