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高溫區可能由基隆連到桃園 散熱更困難

成大教授林子平表示,居住在都會區中,將同時承受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的雙重熱壓力;由於高溫區域連接,可能從基隆、雙北至桃園成為一片熱帶,導致散熱更困難。

根據成大「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觀察,22日台北、新北、桃園的高溫區恐怕將彼此相連而擴大範圍,這現象與東京都熱島已蔓延60公里的狀況類似,以後要降溫恐怕更加困難。

BCLab結合中央氣象署(CWA)測站和研究團隊的測點數據,繪製22日中午12時的氣溫分布。

根據BCLab圖資,台北盆地中央的萬華區為攝氏36.9度、士林區37.3度氣溫略高於其他地區;最低溫出現在大安森林公園34.9度,敦南林蔭道附近的氣溫也較低;目前都市熱島強度,即高溫區和低溫區的溫差,大約為2.4度。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告訴中央社記者,台北、桃園可能蓄熱的原因不盡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當這些熱源聚集在一起,就很難再散熱。

林子平進一步解釋,如北市萬華區是地屬地窪、信義區則是過度開發,桃園熱區主要是出現在河谷地形;據研究,世紀末極端高溫的情境可能出現在大台北盆地,但就增溫幅度來說,桃園河谷是最高的地方,其中桃園區、中壢區都是高溫潛勢的區域。

林子平說,台北盆地普遍高、低溫區的溫差都在2.5度左右,過去也曾出現3.5度的溫差;觀察現在的高溫區域,已經從基隆、汐止、萬華等一路連到桃園。

林子平提到,散熱困難,也可能造成一天之中降溫的時間更短,夜間溫度降不下去,隔天的高溫又再累積,變成熱的循環。另外,對照往年的研究時間,「今年熱的情況也提早了」,過去大概是在7月才會發現類似的現象,今年已經往前至6月。

BCLab研究團隊於沿街燈桿上設置微型觀測站,以記錄都市街區在建成環境中的微氣候特徵,與氣象署觀測目的及環境均不同;不過,研究團隊比對氣象署當天24小時的逐時溫度,同樣顯示台北、新北及桃園高溫區相連而擴大範圍現象。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