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5年存活率逾6成 7醫院試辦照護送進家庭

台灣癌症5年存活率逾6成,當癌症變成慢性病,從生存變生活挑戰,癌症照護勢必轉型,國健署補助7家醫院試辦以家庭為中心照護,由心理師、社工等組成團隊,提供社區資源評估及輔導。

台灣每年新增約12萬名癌症病人,癌症雖蟬聯10大死因之首42年,但國健署長吳昭軍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台灣罹癌病人5年存活率從民國91年至95年的49.2%,提升為106年至110年的62.1%。當患者與癌症共存成趨勢,發展慢性病照護模式刻不容緩。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根據過去癌友服務發現,癌友確診時的狀態,如年齡、家庭中的角色及地位等,造成病人及家屬心理上不同的影響。個案確診後的心理介入及支持相當重要,應以不同癌症類別、不同醫院特性發展照護模式。

以初罹癌1年內癌友家庭為對象,國健署今年起推出以癌友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由心理師、社工、醫療人員及個案管理師等組成醫療團隊,透過門診、住院、社區等場域介入,治療身體疾病的同時,以醫療團隊提供癌友心理需求及強化家庭支持,讓癌友無後顧之憂安心治療疾病。

國健署今年補助的7家醫院,在台灣北中南部皆有名單,分別有馬偕紀念醫院、亞東醫院、羅東博愛醫院、光田綜合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服務涵蓋癌症別有乳癌、頭頸部癌、大腸癌、婦癌、肺癌、兒童癌症等。

羅東博愛醫院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社工課長黃子明分享曾接觸一名43歲女性,育有一對雙胞胎,罹患三陰性型乳癌第3期,對未來不安,甚至抗癌期間學校老師發現個案孩子有語言發展早療需求,團隊媒合社工與社福團體提供資源,度過難關。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