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痛3天生不出來 女運動員後遺症還有尿失禁

女性運動員褪下選手光環後,即使不用再做高強度訓練,仍帶著滿身舊傷,有的更因為骨盆長期承受高衝擊、失去彈性,恐須面對長期尿失禁,生小孩還可能產程不順,無緣自然產。

多年前,1名女性運動員在退役後懷孕,仍然懷著再戰奧運夢想的她,希望採取自然產,以盡快回到訓練場;然而生產過程中,子宮頸擴張到5公分之後就再也沒動靜,必須要10公分開口。嬰兒頭部遲遲無法通過產道,她在陣痛中堅持了3天,才點頭接受剖腹,誕下嬰兒。

即使在腹部留下傷口,她仍然沒有懈怠訓練,成為媽媽選手,過了幾年又再次站上奧運賽場,雖未能替台灣奪牌,卻也寫下第6名佳績。

時隔多年說起這個故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醫療服務醫師沈靜茹語中滿是敬佩,「真的是拿命在拚。」

女性運動員面臨的健康風險,除了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因為營養攝取不足、雌激素分泌過低,引發「女性運動員三聯症」一連串問題之外,骨盆長期承受高強度衝擊,也會留下後遺症。

沈靜茹說明,尿失禁常見風險因子包含生產、年紀和體重,運動員面臨的則是跳躍等運動產生巨大衝擊力,造成的「應力性尿失禁」;尤其排球等運動,每天跳躍次數越多,出現尿失禁的狀況就越高。此外,如舉重等需要大量使用骨盆肌肉的運動,則可能造成肌肉、結締組織慢性傷害,也會有同樣問題。

像生產3天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況,沈靜茹指出,也是因長期承受應力,導致關節沾黏、吻合度變差、韌帶也過度鬆弛,組織逐漸失去彈性,導致嬰兒在生產過程中「卡住」,因此女性運動員往往只能選擇剖腹產。

男性運動員因尿道較長,較不會面臨尿失禁問題。沈靜茹希望教練們注意,在有混雙的球類比賽項目中,就算男、女選手能夠承受同樣強度、同樣打法的訓練,仍要意識到女性身體有更高的受傷機率,訓練時務必緊盯女性運動員姿勢是否正確,適時調整,以保持健康,也避免運動傷害。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