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博弈下的臺灣策略 南大通識中心講座談美國印太戰略與區域影響

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4月29日舉辦博雅教育講座,邀請陳玟伶兼任助理教授與學生進行分享,透過國際關係理論框架分析川普政府的決策邏輯,並探討印太區域政治變遷及其對臺灣的影響與挑戰。
陳玟伶老師從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切入,強調川普決策背後有其理性邏輯脈絡,主要建立在成本考量和美國利益最大化。陳老師指出,川普將商人思維帶入國際政治舞台,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考量,推動對等關稅政策,試圖重塑他認為不平等的貿易關係。
講座深入剖析影響川普決策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個人、國內及國際。在個人層次方面,國家是個人意志的延伸,受到個人特質與信仰理念影響;在國內層次,美國製造業外流導致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撕裂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動力;在國際層次,中國的快速崛起被視為對美國霸權的直接挑戰,迫使美國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
陳老師進一步分析美國的印太戰略,其核心目標是防範歐亞大陸出現霸主,目前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由美國、日本、印度與澳洲舉辦四方會談(Quad)、建立印太地區龐大的駐軍和軍事基地網絡,並藉由經濟、政治與外交等多重手段阻斷中國勢力的擴張。臺灣在印太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位於第一島鏈核心位置,北可掌控日韓海路,南可監控南海航道,能有效牽制中國向西太平洋的擴張,然而這個戰略地理位置也使臺灣成為潛在的衝突引爆點。
針對臺灣如何應對現況,講者建議臺灣政策重心應放在經貿和外交合作,而非投入實質的軍事參與。她強調臺灣應積極引入國際力量,特別是那些支持臺灣的國家,建立多方談判機制,避免陷入與中國一對一談判的不利局面,藉此減輕壓力。此外,受到川普政府對臺灣產品徵收32%關稅的政策影響,不僅可能導致台美關係緊張,也會使仰賴出口的臺灣電子產品競爭力下降,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使產業面臨轉型的壓力。不過,這樣的挑戰也可能成為臺灣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促使企業積極尋找替代市場,例如印度因其民主體制、低廉人力成本、及優秀人才,成為極具潛力的替代選擇。陳老師強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臺灣必須保持政策彈性,同時加強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方能在強權競爭中尋求最大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
南大通識中心本次演講精彩內容引發同學對國際情勢的熱烈討論,認識到臺灣在全球政治與經濟架構中的關鍵角色。透過講座的學習,不僅拓展國際視野,也強化對自身未來發展方向的掌握與國際競爭力的培養。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1 17:42:48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