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避重就輕的政策說明與無解的財政迷思
吳鵑夢/自由業
新青安貸款政策話題不斷延燒。該政策原本旨在通過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和寬限期,並補貼利息,來幫助年輕人首次購屋,減輕貸款負擔。但事實上,這項政策卻成為推高房價的因素之一,讓房價進一步飆升。由於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許多原本無力購屋的年輕人湧入房市,這就像「先買後付」(BNPL)的翻版,雖然看似提供了年輕人購屋的機會,但卻忽略了他們的還款能力。
早在6月份時,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就呼籲年輕人,必須思考利率可能越來越高,如果未來利息補貼沒了,寬限期過了,會不會還不起債務,到時,個人及銀行都會受到影響。而日前,財政部長莊翠雲在Yahoo TV《齊有此理》節目中接受訪問時,針對新青安貸款爭議的回應,就顯得輕描淡寫。她強調,政府重視居住正義,這些措施是為了幫助青年減輕貸款負擔,是「正面」的政策,並不應該被誤用或濫用。可惜,對於可能引發的信用膨脹和債務風險,及財政部如何應對,並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訪談中,莊部長也談到了國家財政、債務比例、稅收超徵等議題,同樣地,留下許多疑惑。
首先,在國家債務減少部分,莊部長表示,當國家稅收良好時,節省支出可以使總預算有剩餘,這樣不但可以減少舉債,還能償還部分債務,使債務比例下降。她指出,當GDP增加且債務減少時,債務比例就會下降,例如,民國105年債務比例是33%,到了民國112年下降至28.3%,這被視為國家財政穩健的表現。然而,財政部國庫署的國債鐘數據卻顯示,從民國107年底每人平均負擔的債務為22.7萬元,增加到民國112年的25萬元,這並未因債務比例的降低而減少,反而是增加了。
為何國家債務比例下降,個人負擔卻上升?部長可能會解釋說,國家債務比例與國債鐘是不同的概念。然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當看到自己的負擔越來越重,卻被告知國家財政狀況良好,這樣的解釋無法令人信服。這些增加的債務究竟流向何處?
另一個問題,當主持人提到稅收超徵時,莊部長的解釋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她表示,如果實際收的稅收超過預算數,那就是「超過預算書的一個數額」,因此,「超徵」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正確,應該稱作「實徵數超過預算數」。這樣的解釋,不禁讓人想問:超徵不叫超徵,那應該叫什麼?
似乎在官員的話語中,普通民眾不需要理解,只需聽得一頭霧水即可。政府除了要展示政績,是否應該更關注於解決人民面臨的實際困境?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匯流筆陣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