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美國的再工業化 少不了中國大陸
雁默/自由撰稿人
川普就職,在登基大典上邀功,吹噓,放狠話,這都是意料中的表演,當前世界各國都認爲他不可預測,但也會逐漸意識到,此公的言行哪些是表演,哪些是玩真的。
在川普所散播的迷霧裡,如何看清接下來四年的發展?最簡單的答案是,所謂「美國優先」必然是「內政優先」,所有外部事務都要服膺其內部治理邏輯。
誠然,外交本是內政的延伸,但美國比較特別,它自認為肩負世界警察的責任,並藉由此責任套利,因而發展出其全球主義思維,使得外交常常與內政脫鉤。
現在的美國選民,高達六成認為內政應優先於外交,共和黨支持者尤其在意內政,這便是川普二進宮的主要背景。因此,如何讓外交與內政「再掛勾」,就是川普政府接下來四年的施政主軸。
要實現MAGA式的「偉大」,美國內政最重要的三個政策走向是:再工業化,聯邦樽節,驅趕非法移民。
白話說,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政府支出,讓本土居民重新回到製造業的軌道,厚增實力。高築牆,廣積糧,這概念大致可勾勒所謂川普主義,在此原則下,需要孤立主義時就孤立,需要擴張主義時就擴張,其所影響的外交政策,是弱化盟友以強化自己,再處理對手。
難點在於,信仰小政府主義的同時,要實現「再工業化」,吸引海外投資必然是重點之一,關於此,拜登政府已嘗試了四年,確實靠強取豪奪的方式裹挾了不少外資,但並未振興美國製造業。
相對地,拜登打擊的對象 — 中國 — 卻高度實現了「中國製造2025」,成功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與川普第一次執政時期相較,當前中國的體量與技術能力又大幅擴增不少。
就如「美國之音」去年底的一篇報導所言,某種程度上,中美對抗的開端是中美貿易戰,而中美貿易戰的背景就是出於美商對「中國製造2025」的恐懼。
自2018年開戰算起,6年過去了,即便是「美國之音」也承認,「中國製造2025」不是名存實亡,而是相反,名亡實存。美國並沒有成功阻擋中國的技術進步,甚至因阻擋而刺激了中國加快自主腳步。
這使得川普的再工業化,無可避免要將吸引中資投資美國考慮在內,因為論前沿技術,其他國家已被中國甩在後頭,想短時間高效重建美國製造業,吸引中資最快。
「關稅人」篤信,揮舞關稅大棒,是有效吸引外資到美國設廠的絕招,此一思維有其道理,但若吸引外資不能排除中資,政治挑戰可不小。
拜登政府重整全球供應鏈的政策雖不至於說是慘敗,但最起碼可說是沒有成功。只看實業資本不看股市,撤出中國的外資確實不少,但卻很少流回美國,因為美國製造成本過高,圍堵中國是非常標準的損人不利己。
這就是中資的機會,如果川普想在現有的高工資條件下吸引外資,也只有掌握了材料與高性價比製造流程的中資能在美國實現足夠的盈利,為美國工業轉型提供助力。
所以說,美國的再工業化少不了中國大陸的幫助,對中國,川普的關稅大棒旨在合作,而不是想鬥到魚死網破,這就是川普與拜登在本質上的不同。
對美國而言,川普不見得是明君,但拜登確定是昏君。接下來四年會很有趣。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美聯社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雁默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