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核電即將歸零 但綠電準備好了嗎?


【投書】台灣核電即將歸零 但綠電準備好了嗎?


鄧哲偉/台灣公益聯盟綠能事業部執行長


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將正式除役,屆時台灣的核電將全面歸零。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興達、森霸、大潭等新燃氣機組已準備就緒,供電無虞,請民眾安心。但問題不只是電夠不夠,而是:這樣的電,是什麼電?


當全球都在追求「碳中和」,歐美各國紛紛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供應鏈使用低碳電力時,台灣卻選擇讓穩定、低碳的核電退出舞台,再以火力和燃氣填補缺口。根據台電規劃,未來燃氣發電占比將超過五成,燃煤比例也仍難以完全取代。從減碳角度來看,這是開倒車。


核能本質上就是低碳能源。根據聯合國IPCC與國際能源總署(IEA),核能發電的碳排放與太陽能、風電相近,遠低於燃煤與燃氣。這也是為什麼,包括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甚至過去反核的德國,如今也重新評估核能價值。


只有台灣,選擇在全球重啟核能浪潮中,堅持非核到底。


政府說燃氣是較乾淨的能源,但燃氣仍屬化石燃料,且仰賴進口,價格波動劇烈。烏俄戰爭已證明,過度依賴天然氣是將能源安全交給別人決定。這樣的高碳電力結構,未來將直接拖累台灣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歐美要求供應鏈使用綠電時,若我們的企業只能用火力發的高碳電,那不僅會被課徵碳稅、抬高出口成本,還可能因此流失訂單。


我們該問:當核電歸零、綠電不足、火力增加,台灣企業怎麼達成碳中和?

政府喊出的2030、2050淨零排放,靠什麼實現?


再生能源發展至今,仍遠低於預期。太陽能受限於土地與民意,風電則受困於高成本與不穩定。即使有進展,也仍無法取代核電穩定供應的角色。再加上台灣的儲能設施尚未成熟,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尚未被妥善解決。


每當極端氣候來襲,無論是夏季用電高峰,或是梅雨颱風,太陽能與風電的供電能力都將大幅下滑,屆時還是得回頭靠火力「救援」。如果能源政策的目標只是「不缺電」,也許現在的路還走得通。但若我們放眼未來,關心台灣產業競爭力、國際形象、碳中和承諾,那麼忽視核能的角色,只會讓我們在關鍵時刻手足無措。


更關鍵的是能源安全。台灣有超過97%的能源仰賴進口,天然氣更高達99%以上。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儲存量,最多僅能支撐9至11天。萬一遭遇軍事封鎖、極端天災或國際運輸中斷,港口一旦癱瘓,台灣將在短時間內「無氣可用」,屆時不只是電價漲,而是全面缺電,產業與民生同步陷入癱瘓。所謂「供電無虞」,只是建立在和平、穩定、順利的前提下。但能源政策不能只規劃「理想情境」,更該準備「最壞風險」。


台灣該有更有勇氣的能源政策。加速發展綠能,也要理性科學地看待核能。它不是萬靈丹,卻是邁向淨零的必要橋樑。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政治立場,輕率將核能掃地出門,那麼最終將付出代價的,不只是電費飆漲的民眾,還有在全球市場逐漸失去競爭力的台灣產業。能源政策,不該是政治對決,而該是國家未來的抉擇。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制衡不公義,是法官的天職


【投書】民眾黨怎麼會找這種人當不分區立委?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