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實體黃金將引爆金融核彈?黃金擠兌風暴悄然逼近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在最近一場餐會中,一位投資達人好友坦言已大量購入金磚並儲藏於家中;而在其他聚會場合,也不乏朋友開始收藏金幣與金條。這股實體黃金收藏熱潮,無聲地點燃了我對全球金融動向的高度警覺。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2025年第一季最新報告,實體黃金正悄然重返主流。當季全球金條與金幣的需求高達325公噸,較過去五年平均值成長15%,並創下歷史第二高的季度零售投資紀錄。這不只是資產配置的轉變,更揭示了投資者對當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深層疑慮。
紙黃金的隱性風險:虛擬交易、槓桿驚人
不少投資人誤以為持有黃金ETF、期貨或黃金憑證,就等同於真正擁有黃金。但事實遠非如此。以倫敦黃金市場為例,每日交易量高達5,500公噸,絕大多數屬於「紙黃金」合約,並無實體黃金的交割保障。實際上,目前由實體黃金支撐的ETF總量僅約3,473公噸,僅占整體流通交易量的約2%。
換言之,市場上龐大的紙黃金交易大多屬於「空中樓閣」,恐怕是百倍於實體黃金的規模。一旦市場信心動搖、投資人集體要求實體交割,極可能引發一場規模驚人的黃金擠兌風暴,動搖整個金融市場根基。
Comex交割異常飆升:市場警鐘已然響起
美國Comex黃金期貨市場原以價格發現與槓桿交易為主,實體交割比例長期極低。然而,自2020年以來,實體交割數據出現異常上升。根據CME集團數據,自2024年起,Comex每月實體交割量屢次突破30萬盎司,且有持續增加之勢。
儘管帳面倉庫仍列有數百萬盎司黃金,但真正符合法規、可供交割的比例僅約三成。這種「帳面飽滿、實質空洞」的儲備結構,在平穩時期或可勉力維持,一旦遭遇恐慌性提領或機構集中兌現,勢必引發流動性斷鏈與信心崩盤的骨牌效應。
美債危機與地緣風險:黃金重返金融核心
美國聯邦債務問題持續惡化。2025年初,美債總額突破35兆美元,僅6月即有5.8兆美元債務到期,償還之路陷入僵局。惠譽信評(Fitch Ratings)已下調美債等級,美元的信用根基出現裂痕。
與此同時,中國、俄羅斯及中東多國的主權基金,正同步大舉增持黃金、拋售美債,為潛在的信用風暴預作準備。從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紅海危機,到台海緊張,全球地緣風險升高,使實體黃金再度成為戰略資產的首選。
目前全球約21%(約43,044公噸)的黃金以金條與金幣形式儲存,成為兼具高度流動性與保值性的「硬通貨」。
帳面與實物價格脫鉤:下一波金融風暴的引信?
金融市場的崩潰,從來不是數字說了算,而是信心在瞬間潰散。2023年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即使帳面健全,仍在48小時內因信心崩潰而遭遇擠兌、最終被瑞銀併購。
黃金市場可能也走向同樣的命運。隨著紙黃金與實體資產的價差擴大,若央行或機構投資者開始要求大量實體交割,紙黃金價格將迅速失真,甚至出現帳面價格遠低於實物市價的斷裂現象。屆時,唯有真正握在手中的金條,才具備保值、避險的真正價值。
結語:建構屬於你的「實體黃金防火牆」
當今世界正處於資產重估與信任重建的關鍵時刻。「黃金」這項跨越千年文明、橫越金融危機的保值工具,正逐步回歸金融舞台的中心。然而,潛藏在紙黃金背後的高槓桿與低儲備風險,極可能成為下一場金融震盪的引爆點。
對於具有長期資產配置需求的投資者而言,建議審慎將部分資金轉向實體黃金,如金條與金幣,作為抵禦帳面虛值與市場波動的防火牆。在信任崩潰與系統性風險蔓延之際,真正能保命的,或許不再是螢幕上的數字,而是你手中那塊沉甸甸、真實可見的實體黃金。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用肺發電的代價:火力發電背後的空氣真相 誰來監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鄧哲偉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