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場只能「決戰環評」? 英碳信託報告建議提早溝通 彭啟明:台灣情況特殊

我國全力推動離岸風電,卻衍生海域空間衝突。英國在台辦事處與英國碳信託(Carbon Trust)顧問公司11日發布「台灣離岸風電公眾參與框架」報告指出,台灣離岸風場的公眾參與、社會溝通不足,建議加強辨識利害關係人,展開完整溝通。出席聽取報告的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台灣的情況特殊,社會最信賴環評審查,也導致環評變成「最後決戰點」。



離岸風電與漁民作業海域衝突。攝影:李蘇竣


英國碳信託公司建議 整合風場生命周期的公眾溝通


「台灣離岸風電公眾參與框架」報告指出,台灣離岸風電開發過程中有不同階段的公民參與,包含說明會、公聽會以及環評,但整體過程有待改善,如要涵蓋從規劃、營運到除役,完整離岸風電生命週期的溝通模式,須在專案啟動前就早一步進行溝通,並改善資訊透明度,確保不同聲音被聽見。碳信託公司資深經理Ivan Savitsky表示,公眾參與精神是確保透明性,讓所有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都可以充分了解計畫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進一步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報告指出,由於台灣離岸風場前期社會溝通不足,民眾通常集中在環評階段參與,報告建議,環境部應改善環評回饋機制,例如透過簡訊回饋、辦理環評前工作坊帶民眾認識環評流程、會議文件提早上網公布、延長民眾發言時間至10分鐘等。


投入離岸風電領域有20年歷史的碳信託公司,是英國政府成立的獨立顧問公司,透過研究提供減碳政策建議。


根據經濟部統計,累計至2024年底,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到3GW。經濟部設定目標在2030年要達10.9GW,2035年達18.4GW。



英國在台辦事處與英國碳信託公司發布「台灣離岸風電公眾參與框架」報告。攝影:李蘇竣


彭啓明:台灣情況特殊,風場開發案「最後決戰點」在環評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台灣的情況特殊,因為國內社會目前最信賴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導致環評變成「最後決戰點」,開發案通過與否的責任落在環境部身上,但離岸風場不只有環境部要負責,還有經濟部、農業部、海委會等部會,環境部不是老大,更不是其他部會的小弟。以環境保護為前提,會要求其他部會配合審查。


彭啓明強調,環境部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會參考國外經驗,讓開發業者或其他單位提早公開資訊、早一點展開溝通。而離岸風電跨很多單位,比其他環評案件更複雜,未來也會跟英國代表處一起合作討論更好的模式。能源署組長陳崇憲說,業者大多都樂意遇民眾溝通,但要溝通的面向太多了,能源署將持續改進不同的溝通機制。


英國新任駐台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11日首度出席公開活動,包瓊郁強調,台灣將成為全球第五大離岸風電國家,英國比台灣早開始發展離岸風電,樂於分享經驗,幫助台灣提升離岸風電的公眾參與。


其他國家怎麼做?


碳信託公司舉例,如愛爾蘭、澳洲,要求使用視覺化的溝通方法,方便民眾了解風場規模等資訊;英國則有獨立協調平台「漁業與離岸風電及濕地再生能源聯絡組織」(FLOWW),確保資訊流通、避免利害關係人反覆溝通的疲勞,台灣也可以由獨立機構建立溝通平台,提供不同利害關係人討論。


碳信託公司提醒,最關鍵的是公眾參與沒有一套辦法可以一體適用。台灣必須盡早建立本土的辨識標準,用以確認「誰是利害關係人」。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